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大凉山医学教育的破土新生——西昌医专的“四重奏”筑梦之路

春和景明,沐浴在四月的阳光下,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春花烂漫,穿着白大褂的医学生穿行在实训室与教室之间,继续着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他们是西昌医专2024年9月以来首批招收的5个专业1040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内各地,有着不同的乡音,但怀揣着相同的医学梦想。

在期望中诞生的医学梦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凉山州委、州政府下定决心,举全州之力建设西昌医专。2023年1月,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式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2024年4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学校成立。2024年9月,西昌医专正式开学。

据悉,西昌医专是凉山州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省州共建,以州为主。遵循“厚德精医、济世维康”校训,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一线,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学校办学规模规划为18-20个专业,在校生9000人。一期工程23万㎡校舍已完成建设,基础教学设施一流,二期工程已于本月启动,目前教学秩序平稳。

名校学子的归乡梦

在西昌医专的首批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选择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回到家乡,只因他们知道,这里更需要他们。

张靖宇,毕业于同济大学,切实感受了上海都市的繁华后,他依然选择回到凉山。“小时候,如果周围有人生了重病,本市的医院往往会推荐转院,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省城,因为省城有着更好的医疗条件。但我一直想,如果凉山能有更多的医生、更多的医学人才,情况是不是会好一些?我的家乡需要的不是候鸟,而是扎根的蒲公英——把医学的种子撒在每道山梁。”现在,他是西昌医专的一名生物教师。每天,他都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在课下和他们讲述医学的意义。“医学不仅是技术,它是一种责任。希望你们毕业后,能成为家乡真正需要的医生。”

兄弟院校的援医梦

为借助名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资源及宝贵经验,实现新建学校的快速跨越发展,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西昌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川北医学院的黄多和刘文成为第一批来校帮扶任教的老师。

“从小,教育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始终记得‘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双手去践行的承诺。”黄多,硕士生导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来到西昌医专后任医学技术系副主任。她深知教育能够改变人生、点亮希望。西昌医专建立之初急需专业医学人才,在了解了大凉山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和医疗水平有待提升的情况后,她没有犹豫,主动请缨,来到这片需要耕耘的热土。在医学影像学的课堂上,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每一张CT片、每一次超声成像的讲解背后,黄教授都想让他们明白:医者的使命不仅是解读图像,更是守护生命。课后,她常和学生围坐在校园里,聊理想、谈担当,看着学生们眼里的光,她更加坚信,教育,是改变凉山最有力的方式。

助力基层的医疗梦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西昌医专办学的初心。下一步,结合区域医药需求,学校计划培养老年照护、大健康产业、医药产业等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民族地区传播医学知识,提高民众传染病防治意识。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做好文化传承,开展彝族医药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开设彝医彝药特色课程,传承发扬彝医彝药特色疗法。

以梦为马,西昌医专作为这些梦想交织的起点,正在快速成长。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树,那么它的根系深深扎在基层医疗的土壤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都是滋长的养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大凉山的医学梦想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文、图/张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