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高原之上起新潮——阿坝红原以项目建设激发“新质生产力”

4月8日,四川省省长施小琳在阿坝州调研时强调:要结合“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加强骨干交通、能源通道、科技创新、安全应急等项目策划和争取,依托川青铁路建设积极发展高铁经济,探索算电融合、飞地园区等模式,建圈强链培育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的红原大地,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正在悄然铺展。2025年春,阿坝州红原县接连传来利好消息:四川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运行,智算产业园暨低空经济智算中心正式开工建设,一批以“光伏+”“智算+”“低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项目多点开花。


鸟瞰红原


高原不再只是生态屏障和旅游胜地,也正成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前沿阵地”。红原,正通过“光伏+构网储能、绿电+智算、政策+项目”等方式,以实打实的项目布局和务实举措,为高原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光伏效应打造川西清洁能源新支点

3月,位于红原县安曲镇的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首批次52.8兆瓦成功并网,成为四川首个建成并网的构网型储能电站,标志着红原在清洁能源赛道上实现关键突破。

这座高原之上的“电力基地”,不仅“上天”提效——通过45万块高效光伏组件源源不断吸收太阳能,年发电量可达4.5亿千瓦时,足以满足21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成功“接地”支网:依托先进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实现区域电网的自主调节、自主恢复能力,确保在外部电源中断时依然可以独立运行,为川西高原构建起一张稳固可靠的新能源支撑网。

光伏项目建设


“我们采用的储能方案能够实现电网侧的稳态+暂态双控制能力,等于给电网加上了‘智能大脑’。”项目工程人员张洋说,面对电网频率、电压不稳等挑战,项目具备快速响应、稳定波动的调节能力,成为目前四川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同时,项目还在生态融合上作出积极探索:光伏支架设计为离地2米的高架结构,实现“上可发电、下可牧草”的牧光互补模式,为高原生态修复提供了新解法。

截止目前,红原已经建成花海和若先2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共计4万千瓦;建成分布式光伏8座,总装机15.3MW(1.53万千瓦),已完成并网发电。同时,红原县正在调整优化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光伏规划。而备受关注的红原500千伏输变站工程项目,计划将于今年底开工建设,2027年投产。

作为生态价值显著、经济基础薄弱的高原县域,红原正通过“借清洁能源之势、取数字经济之力”,书写小县之为的创新范本。下一步,红原县还将逐步拓展“光伏+清洁供暖”“光伏+制氢”等多能协同路径,加快打造川西清洁能源新支点。


低空智算挺进数字经济新长征

不久前,红原县邛溪镇迎来一项意义非凡的动工仪式。阿坝州智算产业园暨低空经济智算中心正式破土动工,宣告阿坝州在“数字经济新长征”中迈出实质性一步。

产业园首期规划承载算力40000P,配套建设110千伏双电源输变电工程。其中,首个落地项目“低空经济智算中心”规划算力达12000P,预计年内一期项目建成并投运“智算项目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要求极高,我们专门配套建设双电源供电体系,保障‘智脑’运转无虞。”四川阿坝华电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波介绍,这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恰是红原“绿电+算力”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

为什么是红原?清洁能源丰富、电价优惠、天然冷源、土地充足、通信畅通——这些优势条件,为构建“全国绿色智算基地”提供了天然禀赋。项目未来将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数字政务等提供算力支撑,助力阿坝全州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我们要把这座高原草原上的‘服务器’,建成四川数字经济的新引擎。”红原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文东告诉记者,产业园将与周边县区协同发展,打造“智算+清洁能源+低空经济”多轮驱动的现代产业集群。

智算产业园开工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密集落地,并非偶然,而是红原县“项目攻坚年”战略部署下的集中成果。2025年,红原将推动近百个重点项目全面落地,涉及光伏、畜牧、智算、交通、生态、文旅等多个领域,实行“挂图作战、周调度、月通报、季盘点”机制,将县领导分片包联项目,实施全周期跟踪服务。

“我们不是就发展而发展,而是着眼趋势、对标未来。”在红原县发改局局长泽郎看来,构网型储能、智算中心、低空经济、新能源交通等前沿项目,将为红原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架”,绿色低碳、生态共生、治理高效的实践体系,则将成为其探索高原经济发展的“灵魂”。

未来的红原,不止是草原、雪山和音乐季,更将是“绿电驱动+数据支撑”的高原科技样板——一块能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的“红原典范”。(文、图/严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