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厦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征文⑪│老祠堂变身新书院

在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有一个陈氏祖祠“光裕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早期是陈氏家族的独办学堂,后曾作为青礁小学的校舍,颇有历史文化积淀,为青礁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后因小学搬迁,年久失修,“光裕堂”变成了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荒芜之所。

对于这样的老建筑,是推倒重建搞开发,还是修缮保护再利用?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海沧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给出明确的答案: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路,突出家训家风、耕读文化特色,修缮恢复古建筑原貌,营造古色古香氛围,着力形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民俗文化共存共融、相生相息的格局,让村民在浓浓的风土人情中留住记忆、体验和谐,深切感受到祖德厚、家乡美、乡土情。

在这一理念的催生下,“光裕堂”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周边环境焕然一新。陈氏后人把修缮后的老祠堂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改造建成“芦塘书院”,成为青礁村民的“公众大学堂”“乡村大舞台”,继续传播海丝文化和耕读文化。在这里,开设了阅览谈心室,老年人可以相约泡茶聊天、看书写字、下棋弹琴,过去窝在家里的老人现在自发三五成群准时来“上班”。在这里,经常开展专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专家教授、创业达人等授课讲学,讲授“耕读文化”、家风家训的传承和致富创业的思路办法。在这里,针对留守儿童放学没人管或管不好的现状,开设“晚托班”,把他们集中起来完成作业、温习功课。在这里,利用书院房前屋后的空地开辟文化广场,装上大显示屏、配上音响设备,让村民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村民自豪地说:“别人花钱去歌舞厅唱歌跳舞,我们却能一边免费观赏自然美景、呼吸清新空气,一边载歌载舞。”在这里,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统筹安排文娱活动,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节目,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增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

一座古老建筑的唤醒,一股文明之风的注入,引领了青礁村向上向善新风尚,创业致富、互敬互助、崇尚公德、热衷公益的多了,村里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家庭不和的少了,不少问题青年成了“创业能手”“致富标兵”,闹邻里纠纷的握手言和成了好邻居,村容村貌跃升为全市、全区的排头兵,家住芦塘书院旁的蔡阿姨,自发成立“芦塘爱心妈妈”团体,免费为“晚托班”的小朋友提供点心。现在,青礁村已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