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古尔沟镇新桥村已沉浸在赤松茸丰收的喜悦中。近年来,新桥村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与生态优势,创新探索赤松茸种植产业。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林下空间,更开辟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产业兴起,探索致富新路径
赤松茸因其高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尤其是在高端市场更有稳定的消费需求。古尔沟镇新桥村及时把握这一市场动向,因地制宜探索赤松茸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模种植,赤松茸的养殖利用林间落叶、稻田秸秆等腐殖质作为养料,既降本又培肥土壤,形成“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循环。截至去年,全村通过售卖共收益141万余元,实现村民现金分红101万元,成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2024年,新桥村“两委”经过多方沟通与实地调研,成立新桥村赤松茸种植合作社。向上争取130万元建设资金,总投资180万元建成40余亩种植基地。走进基地,只见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菌柄粗壮,菌盖棕红。村民们忙着采收、分拣,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
通过“菜菌轮种”模式,新桥村充分利用大白菜休耕期(10月至次年4月)种植赤松茸,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前冬天土地闲置,现在种上这‘土黄金’,一年到头都有收获。”村委会副主任付长春说。
在种销模式上,新桥村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的合作方式。专业公司提供菌种,农技专家给予指导,村民出土地和人工,产出的赤松茸还能包回收,这让村民们既安心又有干劲。
起初,村民对赤松茸种植心存疑虑。但了解到其“零化肥农药、只需浇水管理”,且生长周期契合农闲期后,纷纷加入。11月种植,次年5月前后采收,既不影响大白菜的种植,还能帮助村民大幅增收,村民们的干劲愈发充沛。
生态循环,激活乡村新活力
“秸秆不是垃圾,更不用焚烧,反而是咱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村党支部书记王定东带领村民将闲置土地改造成种植试验田。“共生种植”模式成效显著:每季消耗农业废弃物80吨,减少碳排放约50吨;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26%。
2023年6月,王定东在小金县考察学习时发现当地有赤松茸种植致富经验,便留在当地深入学习。回村后,他利用庄房组的废弃林地,采用“秸秆分层发酵”技术建起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29户村民参与其中,形成“稻草还田变肥料、菜菌共生促循环”的绿色农业链。当成片的赤松茸如红色小雨伞般铺满田地时,这场“变废为宝”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
王定东并未止步,他还谋划着赤松茸产业的扩建、包装与销售。“我们将继续采用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整合剩余闲置林地和空闲地,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同时,邀请专业公司指导,探索先进发酵方法,完善收购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直面挑战,谋划发展新蓝图
古尔沟镇党委书记唐毅对新桥村赤松茸产业高度认可:“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新桥村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富民双突破,为全镇树立了榜样。镇政府将加大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然而,新桥村的赤松茸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种植过程中,发菌期、生长期、采收期对水分、温度等条件要求严格,接近丰收期时村民劳动强度大增。此外,基地缺乏选料加工、包装场地及消毒、腌制、冷藏等深加工设施和技术,限制了保鲜期和销售范围,影响经济效益。
为破解难题,新桥村包村负责人王玉璋表示:要打造“产、供、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做好基地提档升级,探索深加工技术。目前,赤松茸二期发展项目已启动,预计投资140余万元,新建多个车间,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完善相关设施设备。
同时,新桥村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打造松茸采摘园休闲体验、文化展示、产品加工等新业态,形成“农业+旅游+文化”复合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赋能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从荒地到丰收,新桥村赤松茸的种植探索,正是古尔沟镇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古尔沟镇不断推动村级各类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林下”土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如今,特色种植业已成为古尔沟镇助农致富的“乡村致富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图/徐梓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