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海边沙滩漫步,同伴忽然低头感叹:“这沙子好细啊!”我也低下头,捧起一把沙,用手指捏了捏,海沙细细的、软软的、绵绵的,难怪踩上去特别舒坦。
我抬起头,望见一座火红的“灯塔”,上面醒目地写着“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哦,果然是一处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走近瞧,塔基刻画了一幅该保护区的范围图,细致地标明了经度、纬度,面积还不小呢!记得多年前,我也曾在这片沙滩漫步,看见许多游客在挖花蛤,好像也有人喊“不要破坏文昌鱼的家”,但似乎无法抵挡游客“挖呀挖”的“热情”。这些年,海滩上树立起“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识牌,喜欢“挖呀挖”的游客也“收手”了。
文昌鱼是古老的脊索动物,仍然保持着5.3亿年前的形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称为“活化石”。1923年,时任厦门大学教授的美国生物学家莱德第一次在同安刘五店海域发现了中国文昌鱼,遂在美国《科学》发表文章,引起了国际生物学界的震动,从此文昌鱼成了厦门百年来的生物学名片。
1955年冬,高集海堤开始建设,海堤阻断了维系生命的潮汐节律,文昌鱼赖以生存的0.5-1.0毫米粒径沙粒被黏土吞噬,濒临灭绝。
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难免会付出代价。但我们也逐渐懂得,真正的现代化,人类也应学会为其他生灵轻轻踮起脚尖,如此,文明才真正生长出了根系。
1991年,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经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2000年,“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设立。2002年,环岛路建设,隧道工程主动后撤230米,保留4.6公顷原始沙床。施工方采用“微震动爆破”技术,将振动频率控制在8Hz以下,低于文昌鱼感知阈值。2006年,翔安隧道建设,采用“注浆固结”技术减少对文昌鱼沙床的扰动。2012年滨海步道改造,市政部门拆除1.2公里观景平台,回填2.3万立方米特制石英砂,沙粒圆度系数严格控制在0.65-0.72之间。2021年生态监测:保护区文昌鱼密度回升至每平方米85尾,幼体成活率提升至63%,达到工业时代前的生态水平……
看到这一组组数据,不禁让人热泪盈眶。为了挽救那些“小鱼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部门也是够拼的了。
我喜欢漫步在这片海滩,感受它的细腻柔软,感受它的与众不同。某个瞬间,我仿佛看见无数文昌鱼在水中游弋,如同星河倒映在浩瀚海洋。人类终究学会了在高速前进时,为这些古老信使保留传书的驿站——这是对大地最虔诚的告白,亦是我们写给未来的情书。(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