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同属长江上游,山水相依,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将四川6个市、重庆12个区县紧紧相连。守护好这片水域生态,是川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与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介绍了川渝两地在湖长制推进机制、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供图)
据谭小平介绍,五年来,川渝两地深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创新构建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交出了一份“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答卷,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制度体系方面,两地在全国首创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推动跨界河流保护治理任务落地落实。同时,川渝两地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执法、信息共享等10个领域深化合作。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5次,开展联合巡河1200余次,解决问题6000余个,形成“上下游贯通、左右岸协同”的治理局面。此外,通过“万名机关党员净岸巡河”“河小青”志愿服务等活动,带动3.6万名党员参与巡河4万人次,全民护水氛围日益浓厚。
联防联治方面,川渝两地联动开展污水治理、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开展省市级联合暗访5轮,发现并整改涉河湖问题429个;发挥“河湖长+”作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100余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如今,在川渝两地协同攻坚下,跨界河流面貌焕然一新,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Ⅱ类,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琼江安居城区段(四川省河长办供图)
生态价值转化成为亮点。川渝共同投资11亿元,实施琼江治理项目96个,建成文化景观、亲水设施100余处,成功创建琼江省级幸福河湖。“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超百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同时,科技赋能也为治理注入新动能。两地联合绘制《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涵盖51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10个生态流量国控断面、25个水质国控断面等重要信息,实现跨界河流“一张图管理”;联合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23个,开展8条跨界河流健康评价,发布全国首张跨界河流塘河健康“体检表”,开发“智巡精灵”“智慧河长”等程序,动态监测水环境、智能巡河、智能统计分析数据,助力河湖管护工作高效开展;在琼江(遂宁段)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水利模型8套、知识库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座,建设水雨情数据汇集、河湖健康预报预警等“三汇”“四预”数字孪生平台,形成5项成果获得水利部中期评估优秀等次。
川渝河段检察官联合巡查(四川省河长办供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蓄势之年。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表示,川渝两地将依托联合河长制推进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河机制,推行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创新“财政+社会资本+生态补偿”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同时,以共建跨界幸福河湖为抓手,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西部特色、川渝辨识度的幸福河湖,全面激发川渝毗邻地区河湖共建共保积极性,大幅提升跨界河湖治理效能。此外,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深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等多元联动的监督保护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凝聚河湖管护合力,大力探索推动基层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河湖治理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继续树牢“一盘棋”思想、秉持“一家亲”理念,全面强化川渝河长制,,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跨界河湖管理保护治理,绘就巴山蜀水新画卷,共奏长江上游生态长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让人民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胡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