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川渝河长制五周年⑥丨从“臭水沟”到“国家美丽河湖”蝶变之路

5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达州市大竹县副县长、县总河长办公室主任李尚桃揭开了铜钵河治理的“生态密码”。这条曾因黑臭水体被生态环境部预警的跨界河流,历经三年系统治理,不仅实现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跃升,更在2024年摘得国家美丽河湖桂冠,成为长江流域跨界治水的典范样本。

铜钵河发源于大竹县观音镇,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在四川达川区汇入州河,属川渝跨界河流,是长江四级支流,全长95公里,在四川有65公里,大竹境内就有28公里。

作为铜钵河发源地,大竹县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启“源头革命”。2021年,当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诊断出“污水收集率低、养殖污染严重、河道淤塞成疾”等六大病灶后,一场投入2.17亿元的立体化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上游九龙水库经过整治焕发新生,50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化身“生态水塔”,在枯水期为河道持续输送活水;94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被拆除的6.7万平方米土地上,如今绿草如茵;90公里新改建的污水管网如同地下长城,将场镇生活污水尽收“网”中。

在观音镇,日处理3000吨的尾水人工湿地成为治污点睛之笔。经过深度净化的出水潺潺流入铜钵河,与两岸减量15%的农药化肥施用区、92.7%的农膜回收体系形成治污合力。河道中,600千瓦的高洞岩水电站拆除后,16.6公里堤防重塑了河流筋骨,每年70余吨垃圾打捞量见证着“河长治”向“河常治”的转变。

川渝协作的智慧在跨界治理中熠熠生辉。大竹与重庆梁平建立的“问题交办-协同处置-效果复核”闭环机制,让碧山镇华滩坝片区生活污水跨越省界接入大竹管网,破解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治污难题。两地县乡村三级河长联合巡河的足迹遍布河岸,12次联席会议搭建起从水质监测到执法联动的全方位合作框架,曾经“三不管”的河道盲区如今成为联防联治示范段。(胡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