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于千米海拔之上的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前不久,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而上,一探究竟。
汽车缓缓而行,越接近白交祠村,景色越迷人。道路两旁,层层叠叠的茶山如绿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茶树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
走进村子,错落有致的石厝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石厝大多建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就地取材,石头筑墙,坚固而又质朴。屋顶保留了闽南特色的燕尾脊,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愈发古朴典雅。负责村舍改造建设的负责人告诉我,村中现存的石厝有40余座,设计都很精妙,“明厅暗房”——前厅无墙,山风穿堂而过;卧房仅留小窗,冬阻寒流,夏纳凉意。这些石头厝体现了闽南人民的生活智慧,白交祠村以“只修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守护着它们。在《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2020-2035)》中,白交祠村被划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10.37公顷,包含庙宇1座、祖厝13座、民居8座。目前,已有6座石厝修缮完毕。
阳光逐渐穿透云层,洒满大地,一片片碧绿的茶树与金黄色的野花交相辉映,云雾缭绕间,露珠在叶尖闪烁,如星辰坠落凡间,每一滴都折射着阳光的温暖与希望。此刻,我漫步于茶山小径,仿佛能听见云朵的低语,感受到自然的呼吸。
在白交祠村,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这里的人们深谙“绿色发展”之道,在山上种植了十多万棵湿地松;为了让近似“黑水潭”的徐水垵水库重回澄澈的“清水湖”,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清理垃圾、埋设截污管、植树种草、建设绿道;村里推行了家畜圈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村里共有茶园3500亩、生态公益林2700余亩,还新植了樱花2000多株。高达85%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每一口呼吸都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活力。茶园里,嫩绿的茶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宛如翡翠般璀璨夺目,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乡亲们的希望与梦想……
白交祠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无数赞誉与荣耀。“福建省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千年古村落”“省级文明村”……每一项荣誉都是对白交祠村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村落的觉醒与蜕变,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力量,领悟到了文化的厚重与生存的智慧。我坚信,白交祠村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沐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