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四川泸州: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探索非遗油纸伞密码


立夏时节,细雨绵绵。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里古镇里,不时闪现着一把把竹香晕染、桐油飘香的油纸伞,以及一个个摇曳生姿的身影。这些油纸伞不仅是泸州诗意画卷的起点,也蕴藏着优秀的国家级非遗文化。

近日,一支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10名大学生代表组成的“税收普法志愿者”小分队,一边前往探寻油纸伞的故事,一边通过场景体验、案例分享,让税收普法走进国家非遗技艺。

走近非遗,文化之美感触深

自明末清初传承至今,泸州油纸伞以“穿线三千、开合万次”的匠艺闻名,其伞骨选取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伞面覆以桐油浸泡的手工棉纸,一笔一画勾勒出的梅兰竹菊,皆是匠人指尖流淌的巴蜀风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就是这段活态历史的书写者。

在董允坝的油纸伞工坊,年近古稀的毕六福现场演示制作伞柄处的竹制机关,讲述着他的传承故事。“我从小开始学习油纸伞制作,油纸伞的几十道工序急不得,每一步都要慢慢来。伞骨开关是油纸伞能开合的关键,想要达到‘万次开合’,这个开关的制作就不能马虎。”“把开关装进去,只完成了一半,还要用工具修整,使其光滑平整。”毕六福边介绍边把学生们引至工作台前,取出一卷卷蚕丝线说:“穿线成网,是油纸伞的‘经脉’。每把伞需穿行三千次,线头误差不可逾半寸。”在演示完一遍网线流程后,他邀请大家上前体验网线流程。

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学生李新月左手拨动着竹条,右手拿着竹筒网线学习初步制作,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频频打滑,不好掌控。“我之前只觉得油纸伞很美,今天体验了制作过程,才知道油纸伞美的背后是匠人师傅们几十年的血汗和辛酸。”她感慨道。

同频共情,传统技艺润税心

非遗文化,润物无声。在学生们零距离体验油纸伞制作流程后,税务干部陈朗适时开展了案例分享。

“我们假设这把伞的材料成本价为100元,材料适用的增值税税率都为13%,那么这把伞购进材料的价税合计就为113元。然后这把伞卖出去,销售不含税价格为200元,销售时增值税税率13%,价税合计就为226元,这个226元就是零售价,其中按照销项税26元扣除进项税13元后,实际上这把油纸伞在本次销售需要缴纳的税款仅为13元。若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还能享受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半、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算下来一把油纸伞的实际税费就更少了。”陈朗介绍。

一个通俗易懂的案例分享,让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油纸伞制作到售卖中包含的税收业务。

随后,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感兴趣的话题:当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物流费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怎么计算,又该如何抵扣?当工坊开设研学体验项目,这种服务要不要进行纳税?……一把把油纸伞引导着学生们对税收有了直观地思考。

“原来税收工作不是一长串冰冷的数字,而是守护文化火种的重要力量。我今天学到了不同的知识点,真的是受益匪浅。”学生付冰冰说。

赋能传承,携手前行助振兴

税惠非遗,助力传承。“上个月我们泸州分水油纸伞再度绽放于日本大阪世博会,这些年我带着油纸伞跨越重洋,向世界展示伞骨间流转的千年智慧。每当看到外国友人惊叹于伞面绽放的工笔牡丹,触摸八十四道工序造就的竹韵匠心,那份文化自信便油然而生。”毕六福表示。

“传承千年油纸伞技艺绝非易事,工序繁复耗时,需精心打磨每一道骨节,这对追求快节奏的年轻人而言确实少了些吸引力。”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平感慨道,“幸有国家为非遗传承给予的支持,文旅、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护航,我们才能越走越好。”

为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泸州市税务部门还聚力打造“千村万组”税费服务便民点,将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的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让“真金白银”的税收优惠可感可及。据陈平介绍,2021年至今,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共计享受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半、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免征残疾人保障金等税费优惠近30万元。

“今天的收获太多了,不仅体验了非遗油纸伞的制作,还学习到这么多税收知识。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在保护非遗和传承非遗方面的努力,也明白了非遗传承的不容易。”学生罗星梦有感而发。

微风吹过,油纸伞工坊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伞面上未干的桐油泛着琥珀色的光。这光芒里,既倒映着匠人们的制作剪影,也流淌着税收政策托举非遗文化传承的暖流。(文、图/温兴  王樱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