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成都市双流区第35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现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游红正带领残疾人朋友们进行团辅放松操。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和专业的指导,现场参与者们舒展肢体、调整呼吸,脸上的紧张渐渐被平和取代。这一幕温馨的场景,正是成都市双流区残联长期深耕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
专业护航:构建四级服务网络
“以前总觉得心里憋着很多话,现在有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听,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肢体残疾的张女士道出了许多受益者的心声。近年来,双流区残联创新构建“管理统筹+专家指导+专业服务+志愿者”四级服务体系,整合高校、医院及社会资源,打造了一支8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
以双兴第二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室为核心,服务网络已辐射全区9个镇(街道)。在这里,残疾人可以参与情绪管理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社交技能培训等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也能享受每月一次的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数据显示,该体系已累计服务近千人次,一对一咨询满意度达100%。
精准施策:解锁心灵密码
“通过基线调查,我们发现不同残疾群体的心理需求差异显著。”双流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残联开展了覆盖全区的大规模心理健康调研,根据残疾类型、年龄、生活状况等维度,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针对待业青年的就业焦虑,开展职业心理指导,面向焦虑症患者,教授呼吸放松技巧;为盲人群体设计安全出行训练……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服务,让心理帮扶更具针对性。一位参与职业指导的残疾人表示:“课程让我学会接纳自己,现在对生活充满信心。”
长效陪伴:温暖持续在线
“咨询师不仅耐心倾听,还会定期回访,教我应对焦虑的方法。”视障人士李先生的感受,体现了双流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另一特色——动态跟踪机制。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工作人员持续关注服务对象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这种“服务不断线”的模式成效显著。调查显示,参与者的社交意愿普遍提升,心理健康指标明显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服务对象已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展望未来:让“心”服务更温暖
“心理健康是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双流区残联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数字赋能”,强化线上心理服务功能;加强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本土心理咨询师;推动服务下沉,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从一场放松操到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双流区残联秉持着“从心出发,与爱同行”的服务宗旨,用专业与爱心为残疾人筑起温暖的心灵港湾。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每一颗心灵都充满希望。在区残联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心”服务正焕发出越来越动人的光彩。
据悉,双流区现有持证残疾人2.3万余人,近年来通过构建“1+9+N”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已开展各类心理服务活动50余场,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属1000余人次。(文、图/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