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双流广都博物馆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通过一场融合学术深度与公众参与的文化盛宴,生动诠释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多元角色。活动由成都市双流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广都博物馆承办,并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成都空港文旅集团共同呈现,吸引数百名市民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上午10时,历史学教授蔡东洲在博物馆临展厅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他以《蒋琬与蜀汉》为题,首次系统梳理蜀汉名臣蒋琬与双流的历史渊源。从公元214年蒋琬出任广都长,到成为诸葛亮继任者执掌蜀汉政权,其“审时度势、引贤共治”的执政理念不仅稳定了蜀汉内政,更深刻影响了双流的文化基因。蔡教授指出,蒋琬将军事重心从汉中移至涪城(今绵阳)的战略调整,与双流“益州咽喉”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这一决策直接关联了双流在蜀汉时期的政治地位。
讲座中,双流区文物局考古专家李国提出,博物馆需从“文化守护者”向“社会建构者”转型。他以蒋琬为例,揭示了历史名人如何通过民俗传统延续文化记忆——清代双流城隍庙会曾将蒋琬奉为城隍神,庙会集祭祀、商贸与狂欢于一体,这一传统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棠湖公园蒋琬祠的修建,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民俗”共生现象。
据悉,双流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呈现给观众,不仅带领大家直观感受双流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还进一步强化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稍后蔡东洲与作家易逐非联合签名赠书,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纪念品”,实现知识从殿堂到大众的流动。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本土化回应,更标志着广都博物馆在快速变革中找准定位。以历史为根、以创新为翼,构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共同体。正如李国所言:“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需要在坚守公益属性、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优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善用技术手段,博物馆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郝斌 图/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