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铲翻炒间迸发帮扶新思路,灶台烟火里凝结惠民真智慧。近日,宜宾市结对帮扶南江县工作队组织10名队员投身“川菜技艺实训营”,化身学员沉浸式体验职业技能培训全流程。这场由国家高级烹饪大师梁立担纲主讲的专题培训,不仅是一次烹饪技艺的淬炼提升,更是工作队对过往群众职业培训工作深度的“复盘式体验”,为精准优化帮扶培训机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从组织者到学习者:灶台前的角色转换
“以前策划培训,满脑子都是课程大纲,直到自己握上菜刀才知道,实操里藏着多少门道!”队员唐伟在切配环节因刀工生疏被梁立大师当场纠正,他一边擦拭额头的汗珠,一边发出由衷感慨。此次培训原汁原味复刻了工作队以往开展的“宜宾-南江托底性帮扶技能培训”流程,从理论授课的知识灌输,到分组实操的动手实践,再到考核点评的精准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群众学员可能遭遇的痛点难点。
当梁立大师手持测温仪,严肃强调“油温控制必须精确到十度”时,曾主导烹饪培训项目的队员石野迅速掏出笔记本,工整记下:“下次采购清单里,油温计必须安排!”灶台前的方寸之地,成了反思工作的生动课堂。
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触动直抵人心。过去面向南江群众开展餐饮培训时,工作队往往为了赶进度,忽视了学员间的个体差异。而在此次培训中,梁立大师如同经验老到的舵手,根据每位队员的学习节奏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这让大家豁然开朗,深刻领悟到“分层教学”的关键意义——正如梁立大师所言:“教做菜就像帮群众,得精准把握每个人成长的‘火候’。”
队员参与理论授课
从标准化到本土化:技艺融合中的培训反思
“用南江黄羊做生爆盐煎肉时,肉质纤维比宜宾黑猪更粗,需调整腌制时间。”梁立大师翻炒着锅里滋滋作响的生爆盐煎肉,一句提醒引发了队员们对培训内容适配性的深入思考。回顾过往,工作队组织的 20余场职业培训里,部分标准化课程因未充分考虑本地食材特性,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此次实训特意设置“宜南食材融合”环节,队员们在研发“高山土豆芽菜臊子”时,惊喜发现南江高海拔地区的土豆淀粉含量惊人。经过反复尝试,大家摸索出“先蒸后炒”的改良工艺,让普通食材焕发出独特风味。
“这就是‘在地化’思维的魅力!”工作队负责人在复盘会上目光坚定,宣布将把此次体验提炼出的“三适原则”——适用工具、适配食材、适应学情,全面融入后续培训体系。针对南江山区老年学员,团队还计划推出贴心的“语音版烹饪教程”,扫清智能设备使用障碍。
队员体验实操课程
从单次培训到生态构建:体验反哺帮扶机制升级
此次体验式培训的深远价值,在于构建起“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闭环。队员们依据亲身体验,精心梳理出《职业培训提升清单》,12项改进措施涵盖方方面面:创新建立“大师 +土专家”双师教学模式,让专业技艺与本土经验完美融合;开发包含本地特色食材的标准化菜谱,确保培训内容接地气;增设“培训后 3个月跟踪指导”机制,为学员持续保驾护航。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团队计划将梁立大师的“川味复合调味技术”进行亲民化改造,推出“农民易学版”,借助“短视频教学+田间实训”的新颖模式,让烹饪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有自己站在灶台前挥汗如雨,才能真正触摸到技能帮扶的温度。”工作队将以此次体验为新起点,推行“帮扶干部先参训-优化课程再推广”的全新机制,让每一场培训都成为群众手中“拿得出、用得上、能致富”的宝贵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在灶台升腾的袅袅烟火中,宜宾帮扶工作队正以实干与智慧,书写着省内结对帮扶“授人以渔”的精彩篇章,让技能的火种在南江大地熊熊燃烧。(文、图/廖希雨 孙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