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资源中国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亿万年时光里的地球史诗——探秘中国地质博物馆

踏入中国地质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连接远古与现代的时空之门。这座始建于1916年的科学殿堂,历经百年风雨,以55万件珍贵地质标本勾勒出地球46亿年的演化长卷。这里不仅是地质学研究的摇篮,更是一部立体的地球史书。


关怀鼓舞:家国情怀的地质印记

在这里,你能真切触摸到共和国领袖们对地质事业的殷切期望。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代表时,用钢笔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这简单的四个字,却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道路,直接推动了鞍山铁矿、大庆油田等重大矿产资源基地的勘探开发。70多年来,它激励着无数地质人翻山越岭,为国家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石。

1958年,江苏省东海县发现了重达3.5吨的巨大单体水晶,东海人民将这份珍贵的礼物赠送给毛泽东主席,后来毛主席又将其转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如今,这件被人们亲切称为“水晶王”的标本静静安放在地质科普广场,它体型庞大,晶面清晰,内部包裹体丰富,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1956年,青海石油勘探局职工怀着对祖国的热爱,用当时特有的器皿和材料制作了“柴达木之宝”——将冷湖1号井首采原油装入医用青霉素小瓶,配上用当地岩盐手工雕刻的底座,敬献给周恩来总理。这小小的瓶子,不仅见证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的油气突破,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桎梏,瓶内原油的组分数据至今仍支撑着页岩油勘探研究,承载着第一代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血与豪情。

1959年,朱德同志为地质工作题写“探清祖国宝藏”,并珍藏了在视察工作中获赠的云南锡矿石、新疆云母片等标本。1983年11月,他的夫人康克清遵照其遗愿,将朱德同志珍藏的标本捐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它们与题词一起陈列,见证着共和国初期的资源战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


地质启航:科学探索的文明坐标

博物馆珍藏着丁文江先生1918年于南京江宁采集的磁铁矿标本。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系统化地质调查的开端。经鉴定,这是磁铁矿与赤铁矿的共生体,直接推动了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铁矿的勘探,2018年被列入“全球地质遗产候选名录”,成为亚洲本土矿床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1921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三任馆长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残片及磨制石器,仿佛在诉说着黄河流域史前聚落的故事。这些仰韶标本,标志着中国近现代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安特生将地质学地层学方法引入考古发掘,建立起中国首个考古文化序列——仰韶文化。

1928年,李四光先生在北京八宝山采集的安山岩砾石标本,表面密集的平行擦痕,是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为我国第四纪冰川活动提供了确凿证据。这一发现,推翻了国际学界“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论断,支撑了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三峡工程坝址勘测、成昆铁路选线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步入宝石展厅,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这里有来自青海的狗头金标本,重达7斤以上,含金量达90%。狗头金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见,对于完善砂金矿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入岩石矿物展厅,产自广东阳春的蓝铜矿“花簇”标本,天然形成了花朵般的形态,色彩艳丽夺目。它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还因其独特的美感被选作1972年《中国矿藏》邮票的图案,2018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甚至申请借展,其仿制品更是作为国礼赠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象征着地质合作之花盛开。

201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包头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本内苏铁茎干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呈椭球形,表面密布螺旋排列的菱形叶柄基脱落痕迹及球果。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本内苏铁类植物茎干标本,为研究该类群的演化历史及中生代植物群落结构提供了关键实证,填补了我国本内苏铁形态学研究的实物空白。


化石诉说:生命演化的永恒史诗

在古生物展厅,每一块化石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时代的大门。199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时任馆长季强研究的辽宁北票化石——中华龙鸟,首次揭示了恐龙与鸟类之间的演化关联。化石上20厘米长的丝状羽印痕,经质谱检测含有β-角蛋白,证实为原始羽毛。这一发现入选《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丰富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对恐龙和鸟类分类系统的认识,其全息影像还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引发了公众对演化论的浓厚兴趣。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古人类上内侧门齿化石——元谋人牙齿化石,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古人类标本。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新华社向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人民日报》称其填补了中国南方古人类研究的空白。这颗粗壮的铲形门齿,石化程度很深,来自一位青年男性个体,为探讨东亚早期人类演化及第四纪地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宝石璀璨:科技与文明的时空对话

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被誉为“五大珍贵宝石”,在这里,你能看到它们的原石和刻面宝石成品系列。尤其是托帕石猫眼(4172.55克拉)、方柱石猫眼(886.4克拉)等巨型宝石,十分震撼。在这里,还有清代翡翠山子“鱼戏莲叶间”,具有“石中之王”美誉的田黄等珍贵玉石标本。精美的珠宝玉石标本展现了地球深部成矿与人类文明的交融。

说起宝石,你会被她们的璀璨光芒所震撼。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铬钒钙铝榴石(沙弗莱石)标本重达144.45克拉,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其中微量元素的致色机理堪称“上帝调色盘的奇迹”。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00多年来,从中国地质博物馆走出了一大批科学翘楚和地质精英,丁文江、李四光等地质先驱写就了我国地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辉煌篇章。“仰韶文化”、北京人头盖骨、中华龙鸟等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原创科研成果,享誉世界;我国的田野考古、古人类学、新生代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土壤学、地震学、宝石学等学科研究,皆在此发端并传扬。

中国地质博物馆秉承“典藏立馆、科普兴馆、科研强馆”的理念,收藏各类标本55万余件,涵盖古生物、矿物岩石、宝玉石等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有驰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许氏禄丰龙、中华龙鸟等恐龙化石,北京人、元谋人等古人类化石,“水晶王”、蓝铜矿、辰砂、辉锑矿、香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世界罕见的沙弗莱石、方柱石猫眼等宝石。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溢彩。

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自然资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对外交流与形象展示的“大窗口”,积极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精心策划专题展览和各类科普活动,首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之先河,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创办全国第一个地学科普期刊——《地球》,打造“地博讲堂”“玩转地博”等公益活动品牌。中国地质博物馆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