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生死时速!甘肃省红十字会四位师资教科书式救援,点亮生命之光

近日,甘肃省红十字会四位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在西北民族大学上演的一场生死救援,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此次教科书式的心肺复苏救援,不仅展现了红十字师资过硬的专业素养,更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急救救援的典范。

6月25日9时许,在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培训现场,周晓萌、郑艳歆、姚红英、郭爱军四位授课老师正专注于为学员进行创伤急救培训。此时,一通紧急求助电话打破了现场的平静——一名后勤职工在职工宿舍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危急状况。

接到通知后,四位老师迅速反应,周晓萌老师即刻分工,安排姚红英老师留守会场继续开展培训,自己则与郑艳歆、郭爱军两位老师,携手两位学员民大校医院护士长曾茂兰、班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霍沁霞老师,第一时间冲向救援现场。在培训基地教室图书馆门口,他们发现一辆私家车,得知司机是保卫处杨亚军老师,因他正在后座接电话,老师们在紧急时刻迅速说明情况,杨老师二话不说下车,将车让出。郭爱军老师驾驶着打着双闪的车辆,风驰电掣般驶向患者所在的后勤职工之家,仅用6分钟便抵达现场。

到达时,三位老师迅速下车,直奔患者宿舍。患者是一名56岁男性,平素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当天早晨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后病情急剧加重,因未引起重视卧床休息,直至被隔壁宿舍员工发现意识丧失。此刻,患者赤裸上身、肥胖,口唇青紫,已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四肢冰凉,仰卧于高低床下铺硬板床上。

三位老师迅速接手救护,周老师立即展开胸外按压,郑老师打开气道,郭老师使用面罩进行人工呼吸。三人配合默契,凭借训练有素、标准规范的动作,轮流进行胸外按压、固定呼吸面罩、保持气道打开角度、挤压呼吸球囊,并安装AED除颤仪监护。郑艳歆、郭爱军两位副主任医师在救援过程中,边了解病情,边与到达的120、校医院医护人员紧密配合,果断指示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周老师更是在抢救过程中,像亲人般不断呼喊患者,给予生命希望。

尽管在现场持续抢救30分钟内,除颤仪始终提示不建议除颤,患者意识、心跳呼吸也未恢复,但老师们没有放弃,决定转运医院进一步救治。在将患者从宿舍楼转运至救护车长达60多米的走廊上,郭老师一路紧随平车,不间断地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直至将患者安全送上救护车,由曾茂兰护士长接力。120救护车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继续坚持不间断的心肺复苏。

返回教室途中,老师们心情沉重,霍沁霞老师忍不住潸然泪下,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强忍着悲痛继续上课。20分钟后,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转运途中AED两次提示可以除颤,曾护士长和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实施除颤。经过医院积极抢救,患者终于恢复心跳和呼吸。这一消息让现场瞬间沸腾,老师们激动得跳了起来,与霍老师、郑老师相拥而泣,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学员们纷纷高呼:“向老师们学习!向英雄们致敬!”

借此契机,授课老师因势利导,向学员们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只要心肺复苏做得及时、标准高质量,奇迹就可能出现,你们的努力就有可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让学员们学习急救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在后续的培训中,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教,学员们认真刻苦地学,经过严格考核,多名学员顺利取得了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

周晓萌、郑艳歆、姚红英、郭爱军四位师资临危不惧、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在救援与培训之间实现兼顾,充分展现出优秀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他们是甘肃省红十字会师资队伍的骄傲,更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甘肃省红十字会特此呼吁全社会向这四位优秀师资学习,并深入开展急救教育,共同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筑牢生命安全防线。未来,省红十字会将持续推进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宣传急救教育活动,不断拓宽急救知识普及的渠道和覆盖面,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甘肃省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