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同学邀我到同安聚会。乘坐BRT出岛,望着车窗外林立的高楼大厦高耸入云,我不禁感慨万千。如今在厦门,带电梯的高层住宅已比比皆是,但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90年代,选择高层住宅堪比“第一个吃螃蟹”,对普通工薪家庭而言需要莫大勇气。
1993年,厦门市为改变“英雄难过美仁宫”的交通窘境,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厦禾路拓宽改造工程。这条从鹭江道到火车站全长4.46公里的道路,从最窄处8.5米、平均宽度13米拓宽至50米。改造涉及拆迁安置居民10700户、31500人,我家也在其中。
为切实改善民生,市政府要求此次改造不仅要解决住房老旧、配套不足等问题,还要实现“分得开、住得下”的安置目标,并提出人均不少于20平方米的安置标准。这在当年堪称“天文数字”,意味着需要大量房源,特别是像我们这样要求就地安置(返迁)的拆迁户还不少。
“安居才能乐业”,住户的期盼与有限的土地资源,极大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不久前,我拜访了当年指挥部的亲历者。他回忆说,那时开会经常通宵达旦,问题不解决不散会。
通过“以地养路、以地养房”的创新思路,先建周转房过渡,再规划建设带电梯的高层住宅,使老城区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希望大厦、城市花园、金祥大厦等高层住宅应运而生,通过提高容积率,在有限土地上满足了更多住户的安置需求。
1996年,我们这些返迁户搬进了带电梯的希望大厦。明厨明卫、设施齐全的新居,让我们告别了老旧房子“三无”(无独立门户、无卫生间、无独立厨房)的窘境。入住当晚,5岁的儿子趴在窗前俯瞰楼下的马路,惊奇地问:“妈妈,马路上怎么都是我的玩具小汽车?”
那年春节,市领导来给居民拜年,感谢大家对特区建设的支持。电视台报道后,亲朋好友都对我们羡慕不已。
虽然当时选择高层住宅几乎耗尽了我们工薪家庭的积蓄,但生活品质的提升让一切付出都值得。工友来访时,有人羡慕地说“跟老房子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也有人担心地问“住高层费用不少吧”。但很快,高品质居住体验就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在白鹭洲举办海峡新春焰火晚会时,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30分钟的绚丽美景。
入住希望大厦近30年,厦门发展日新月异。昔日的臭水渠筼筜湖,如今已是鱼鹭嬉戏的城市会客厅;白鹭洲公园空气清新,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去年2月,人民日报记者专程来拍摄专题片《在筼筜,遇见美丽中国》,我先生作为鸟类摄影爱好者应邀接受采访,用镜头向世界展示厦门生态之美。
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合理提高高层建筑的容积率,让更多土地得以留给绿地和公园。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现代化与生态宜居可以和谐共存,而高层住宅正是这一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邱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