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资源中国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厦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征文㉝丨稻花香里说丰年

每次回到同安老家,我总会怀着虔诚之心,走向村口的网红打卡地——西溪公园。公园临溪的路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的防洪堤,那是一部乡亲们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守护耕地的壮丽史诗。

当年,同安西溪不断地侵蚀着家门口那片近两百亩的稻田。夏季,当稻子在微风中摇曳着成熟的身姿时,如果连续暴雨,从汀溪、莲花流域汇聚的山洪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而下,转眼间,暴涨的溪流与稻田连成一片汪洋。洪水退去后,成片的稻子匍匐在地,一片狼藉。赶来的乡亲们那一张张布满岁月沟壑的脸,顿时阴沉如铁。倘若暴雨下的时间长些,泡在水中的稻子很快长出细小的芽尖,恰似根根银针,无声地扎在乡亲们的心头,让他们欲哭无泪。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决定修建一条一公里多长的防洪堤,为这片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秋收后,热火朝天的奋战开始了。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用最原始的肩挑手抬方式就地取材修建防洪堤。谁知次年夏季洪水来得突然,将未完工的防洪堤撕开几道缺口,大量泥沙如恶魔般吞噬了十多亩稻田。

首次修堤失败并未让乡亲们灰心,反而更坚定了大家守护耕地的决心。第二年秋收后,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乡亲们干劲如火,每日奋战在工地,汗水浸透衣衫却笑容满面,因为他们心怀希望。邻村的乡亲们也赶来支援,组织青年突击队义务参战;中小学校的师生也利用周末和寒假参与劳动。

人心齐,泰山移。第三年春节前夕,一条一公里多长的坚实防洪堤终于傲然矗立在西溪畔。经数次加宽加固,又种植了草皮、树木后,这道防洪堤更加坚实,从此默默地守护着近二百亩稻田免受洪水的侵袭。

土地之功,在于奉献。这片被乡亲们精心守护的沃土,成了乡亲们的“米粮仓”。每当稻浪飘香,乡亲们脸上的每道皱纹都舒展着丰收的喜悦,辛勤劳动换来了土地丰厚的馈赠,义无反顾地守护土地,不仅源于对土地的挚爱,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在我心中,这是一首永世传唱的土地恋歌!(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