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四川松潘成功避险泥石流灾害实现“零伤亡”

7月4日晚8时,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小河镇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泥石流灾害威胁。在危急时刻,当地镇村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成功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防灾减灾目标。

当天上午,松潘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持续强降雨,最高水量超过100毫米。预警信息立即激活了小河镇的防汛应急体系。镇村两级应急广播同时响起,网格微信群信息闪烁不停,40名镇村干部和网格员迅速下沉一线,逐户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提前有序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晚6时,险情骤然升级。短时降雨量远超警戒线,山洪裹挟着泥石的轰鸣声隐隐传来。村支书陈金华立即通过大喇叭发出紧急撤离指令。小河镇镇长雍福安闻讯后,带领应急队伍冲入暴雨,在丰河村沙冒石地灾点附近齐膝深的湍急水流中,临时搭建“风雨指挥部”,现场调度30余名救援力量展开抢险工作。


在转移过程中,党员干部祁红江发现年近八旬的张大娘被困家中,水位已上涨至齐膝。他毫不犹豫俯身将老人背起,在泥泞湿滑、水流冲激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将老人安全转移。在镇村干部的全力奋战与党员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小河镇769户1918人全部安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灾情发生后,省、州、县三级应急响应机制高效运转。由应急、自然资源、消防、交通、电力、通信等14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抢险大军,携带重型装备和应急物资,克服沿途塌方、道路中断等重重困难,火速驰援小河镇。面对通信中断、电网瘫痪、道路尽毁的严峻局面,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协同作战。道路抢险顶着持续滑坡风险抢通临时通道,通信抢修队员冒着滚石塌方风险攀爬抢通信号,电力人员在冰冷泥浆中昼夜奋战恢复供电。

在塌方抢修最前线,重型机械轰鸣不断。附近村民自发为抢险人员送来热腾腾的饼子,年轻人红着眼眶接过这份饱含深情的“加餐”。虽然交通、电力、通信全面中断,小河镇沦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但灾难没有压垮当地群众,反而激发出强大的自救互助力量。


雨势渐歇后,天刚蒙蒙亮,挖掘机的轰鸣声就已响起。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发跟上,挥锹铲土,清理街道、疏浚河道。“早一天通路,就早一天安心;早一天清淤,就早一天复产!”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指挥部灯火通明,值班人员紧盯着不断刷新的雨情水情数据,各风险点的巡查员一遍遍巡查着山体、沟渠、堤岸。安置点内一些身体尚可的村民,主动请缨加入后勤服务或协助巡查。

7月6日,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小河镇的土地上。省州县领导彻夜调度,9支专业力量雷霆出击:消防员深陷腐泥清淤排污,自然资源专家勘测滑坡体,交通部门全力抢通道路。40名民兵在丰坪村、木瓜墩村的淤泥中劈出生路,八方支援的物资潮水般涌来。应急部门调拨的救灾物资、方便食品堆成小山,邻乡群众送来鲜肉蔬菜,本镇村民自发捐赠土豆、腊肉、莲花白等自家存货。


在清淤现场,迷彩绿与消防橙并肩挥锹。村民周大爷把刚煮好的鸡蛋送给累得坐在地上的民兵。村支书老张举着刚有信号的手机说:“房子塌了怕啥?外头帮咱,自己人拧成绳,咱小河的天就塌不了!”

在这场与洪魔的连续鏖战中,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最高位置,在风雨中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命堤坝”。这份“零伤亡”答卷,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松潘防汛期间的生动实践,也必将激励着全县上下各族群众以更加坚韧的姿态,守护好家园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文、图/王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