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隔岸风清远,几度斜阳照碧红”——相传此句描述“銮江(蔡林)夕照”美景,是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游览厦门銮江边蔡林社,赋诗所得。
銮江,得名于马銮村,即海沧与杏林之间的西海域。銮江南岸有鳌冠、霞阳、新垵村,北岸是马銮、蔡林、西滨村,两岸以马銮海堤相连,居民互称“过海的”。銮江边,一座白墙石庙静静矗立。当红日西偏,远山、宁海、石堤、渔舟、白鹭、水田、庵庙交织成画,一派祥和。
庵庙即“应公庙”(又称“屿仔尾公”),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历经数百年风雨,从抗倭英烈祠蜕变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马銮湾的沧桑巨变。
据庙内碑刻记载,明正统年间倭寇进犯积善里窑山乡,乡绅周彝训率众抵抗不幸殉难,其父亦战死沙场。父子遗骸随潮漂流至马銮村屿仔尾,乡民感其忠烈,就地立冢设坛。初建时的庙宇呈几字形硬山顶结构,花岗岩条石砌筑,内立石碑、方亭、香炉,前有石埕台阶,后依阡陌农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的祭祀日,两岸六村民众跨海相会,形成独特的“过海的”民俗景观。
1989年台商投资区设立成为转折点。随着厦杏摩托等企业入驻,庙周农田变身工业区。1996年新阳大桥建设时,政府创新采用“原址抬升”方案,将庙基填高4.2米与新建西滨路齐平,并扩建至380平方米。这种建设与保护并重的模式,使传统信俗在工业化浪潮中得以存续。
2014年启动的马銮湾生态修复工程带来二次蜕变。通过海堤开口、清淤截污等举措,昔日养殖区变身68公顷生态湿地。应公庙所在区域规划为文化广场,与2.3公里环湾绿道有机融合。庙前“稻浪飘香”的景致虽不复见,但白鹭翔集的新海湾更显生机。
2019年“有应公信俗”入选福建省非遗名录后,传统祭祀活动被赋予新内涵。每年庙会期间,芗剧、木偶戏等非遗展演轮番登场,吸引两岸信众逾万人次。庙内新增的闽南砖雕墙,生动再现抗倭故事与耕海场景,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民间庙宇,其价值已超越信仰本身。从周氏父子的民族气节,到建设者的生态智慧,再到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应公庙就像马銮湾的精神坐标,诠释着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现代命题。如今,站在庙前观景平台远眺,朱熹诗中的“斜阳照碧红”正与新城天际线交相辉映,续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篇章。(杜勇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