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资源中国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厦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征文㊱丨沃土长歌

凌晨五点,仙景芋宽大的叶片上还凝着露珠,灌口镇田头村的石板路上已响起脚步声。72岁的陈阿伯背着竹篓走向芋头田,被露水打湿的裤脚沾满红壤。这片位于仙灵旗山麓的村庄,既是厦门十大最美乡村之一,也是厦门少有的纯农业村落,土地蕴藏着延续千年的生命密码。

唐代的月光曾照亮过这里的私塾,三十多位进士举人从青石巷陌走出,将文脉深植于红土地。他们带走了书中的锦绣文章,留下的却是祖祖辈辈对土地的眷恋。陈阿伯弯腰轻抚叶片上的晨露,喃喃道:“仙景芋最懂这块地的脾气。”脚下松软透气的沙壤土,终年不竭的山泉滋养,正是孕育“香、粉、松、酥、绵”仙景芋的绝佳环境。竹篓里的锄头木柄被磨得发亮,这是陈阿伯父亲传下的农具,柄上深浅不一的裂纹,像极了他掌心的纹路。陈阿伯记得父亲曾攥着一把泥土对他说:“咱陈家的根,都在这土里。”

二十年前,仙景芋登上国宴的消息,让这个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当外人惊叹于芋头绵密香甜的口感时,只有田头村的老农才懂得,这是人与土地的默契。播种前要晒土三天,施的是自家沤制的草木灰肥,连收获都要选在月满之夜——老辈人说,月光浸润能让芋头更香甜。陈阿伯每天都要绕芋田三圈,察看叶片舒展的弧度,感受土壤干湿的程度。他熟知每寸土地的脾性:东边地势高需多浇水,西边向阳芋头更甜。那些深埋地下的仙景芋,表皮布满独特紫斑,犹如土地亲手钤印的徽记。

如今的田头村早已告别单纯的传统农耕。为提高产量、防治病虫害,村里推行芋稻轮作模式,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村集体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注册了仙景芋绿色食品商标。过去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辛苦一年难有好收成;如今通过品牌化运营和芋头深加工,制成芋头条、芋头片等特色产品,借助电商销往全国。昔日的泥泞小路已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房前屋后完成硬化绿化,路灯依次排开。村道旁崭新的指示牌指向“仙灵旗农牧业生态观光园”和“大洋坝白鹭保护区”。

暮色中,陈阿伯背着竹篓往家走去。远处炊烟袅袅,与天边晚霞融为一体。“上古的红豆杉,悠悠的双龙潭,仙景芋香飘大洋岸……”陈阿伯哼起《田头之歌》。村口古榕的气根垂地成林,就像这片土地,滋养着一代代人,见证着田头村从传统农耕聚落到省级金牌旅游村的华丽蜕变。(红尘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