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开车载着四个孩子走错路,误入翔安隧道,只好自我解嘲:“误打误撞,正好带你们游览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结果他们七嘴八舌地质疑:“没看到一条鱼,怎么是海底隧道?”“它是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吗?”“这么长的隧道,挖出来的废渣土去哪了?”“明天带你们去‘脚踩翔安隧道,手托五通灯塔’,当一回‘托塔天王’!你们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特别棒,准备一下,到时来个现场有奖抢答吧。”
次日,我们登临五通灯塔公园,边赏景边进行有奖抢答,收获颇丰。脚下的翔安隧道攻克了32项重大课题,其抗震、抗渗水、抗腐蚀标准位居世界前列。海底隧道部分长约6.05千米,最深处距海平面约70米,最薄处仅有5.7米,被誉为全球覆盖层最浅的海底隧道,施工难度极大。当然不可能看到鱼,要看鱼得去鼓浪屿的“海底世界”。
眼前的五通灯塔高83.6米,最初是为满足翔安隧道通风需要而建,因其高耸的建筑外形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兼具助航、导航功能。隧道施工过程中共开挖、弃运了约235万立方米的建筑废料,其体积足以填满埃及大金字塔。若处置不当,这些废料将成为海岸线上难以愈合的工业伤疤。“如果要将这些沙石运出去,起码要耗费上千万元资金”,这个难题曾严峻考验着规划者和设计者!所幸,规划者秉持“寸土必珍”的理念,在设计者的巧思妙想下,建筑废料实现了华丽蜕变——钢筋铁骨化作景观廊架的骨架,爆破坑洞蜕变为弧形山谷,混凝土碎块重组为灯塔基座,凤凰木的根系穿透混凝土缝隙,与海底沉睡千万年的花岗岩血脉相连……
结合五通古码头的人文底蕴和既有山体特征,规划建设者因地制宜,将翔安隧道五通侧通风塔、弃渣场地块及环岛东路绿化带整合,打造出占地13.2公顷的五通灯塔公园。园内遍植草木花卉,四季绿意盎然。曾经的工业伤痕,在规划蓝图中重生为海绵城市的典范,成为海岸线上吞吐生态文明的“翡翠肺叶”。城市建设者用智慧之光,在大地上谱写出一首饱含敬畏与珍爱的炽热情诗。
土地以特有的方式回应这份诚意。灯塔公园绿化覆盖率高达83%,使周边区域热岛效应显著降低,实现平均降温1.5-3℃的成效;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达到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领先水平;更吸引了十余种鸟类栖息。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之心聆听土地的脉搏,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每一寸土地都会回馈以盎然生机。
公园东侧矗立着“侵华日军杀人场遗址纪念碑”,碑高1.9米,平台面积38平方米,两侧各5级台阶,合为“1938・5・10”。这一天,日寇从五通海岸登陆,铁蹄蹂躏厦门七年之久。对土地的热爱,始于铭记它的创伤。五通的海风依旧咸涩,但风中回荡的不再是悲鸣,而是新时代的潮声——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对历史的回答,是崛起的中国对土地的深情告白!(悠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