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阳光下的守护”让公正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镇原县看守所人文执法的时代答卷

近日,甘肃公安“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庆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从庆阳市镇原县看守所传出,穿越高墙,回荡在陇东的天空下。当媒体采访团走进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看守所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严格规范的管理,更是那份穿越76年时光、依然温暖如初的人文关怀。


一把篦子的故事:以所为家的坚守

在镇原县看守所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一把断成两截的篦子。这把篦子,见证了一个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

第十二任所长秦得玺接任看守所工作前,生活相对轻松规律,每天都能看到妻子用这把订婚时婆婆送给她的篦子梳理长发。然而,担任所长后,面对组织的重托和繁重的任务,他带头以所为家,昼夜守岗尽责,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破解困境、创新方法、确保安全上。

7年后,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工作狂”,一气之下带着儿子离开了家。当秦得玺回家拿换洗衣服时,看到落满灰尘的房间,不知什么时候紧握在手里的篦子已断成两截。

“这就是我们镇原看守人的精神写照。”现任所长杨继社表示,“每逢节日,在押人员思家心切,思想容易产生波动。我们和他们一起过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秦得玺曾经连续17年春节都在看守所里度过,这已经成为镇原看守所的传统。


一碗鸡肉的温暖:在善待中感化人心

1994年8月,公安部督办的跨省重特大涉毒案件死刑犯何某某被送到镇原县看守所关押。这个五大三粗、面相凶狠的犯人曾在4省9个看守所关押过,一到所里就破罐子破摔,对抗管教。

时任所长秦得玺了解到何某某患有心脏病、肝硬化、糖尿病等多重疾病,每天找他聊天谈心,千方百计劝他吃药打针,给予悉心照顾。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何某某找到秦得玺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我也没几天‘阳寿’了,上路之前我想吃一顿鸡肉。”

寒风中,秦得玺骑着自行车跑到郊区自己花钱买了一只鸡,又匆忙赶回家里炖好送到何某某面前。鸡肉吃到嘴里的那一刻,这个铁石心肠的死刑犯瞬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行刑前,他请求秦所长送他最后一程。上车前看到早早等在院子里的秦所长,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边磕头边说:“秦所长,您的恩情,我下辈子一定报答。”


小板凳的哲学:用真心换真情

走进镇原县看守所的监区,记者看到管教民警正坐在小板凳上与在押人员面对面交流。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

“小板凳拉家常、大锅饭话平常。”这是镇原看守所75年来探索出的朴素管理经验。管教民警以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身份,坐下来面对面拉家常、话平常、讲政策、谈感想,用真心打动人、用真情感化人。

1984年10月,镇原县太平镇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看守所羁押期间,时任所长赵玉琛得知其3个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无人看管,便将孩子们接到所里安排专人照顾,并多方奔走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了孩子的抚养、读书等问题。

“在押人员也是人。”这是镇原看守所民警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尊重在押人员人格权益的真实写照。


扫盲班里的新生:让高墙成为特殊学校

1998年,管教民警发现当时在押人员文盲占比大、文化素质低,教育引导难度较大。于是,一个特殊的“扫盲学校”在高墙内诞生了。

1个黑板、10套桌凳、100多套《农民识字课本》和80多册《看守所在押人员读本》,还有人手一份的作业本、铅笔,经过“管教老师”一笔一划教识字、一条一条教法律,在押人员甩掉了“睁眼瞎”的帽子。

一名之前目不识丁的在押女犯姚某,人生第一次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因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差,一时冲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对不起您,也对不起所有曾经关心过我的人。我只求您,能让我妹妹好好学习,不要跟我一样,后悔也太迟了……”


科技赋能的现代化守护

在镇原县看守所的智能化监管中心,记者看到了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2019年6月的一天晚上,一名在押人员突发心脏病,通过一键报警系统,值班民警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医务人员迅速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如果没有智能化系统的及时报警,后果不堪设想。”医务室医生徐新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目前,看守所建成了22个大系统32个子系统,实现了视频监控多系统联动报警、集中控制管理等功能。


红歌声中的心灵洗礼

回到文章开头的歌咏比赛现场,《党啊,亲爱的妈妈》《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押人员用最嘹亮的歌声歌颂党的光辉历程。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一名参赛的在押人员说。

2001年6月,在押人员朱某某、段某某、李某等人受监所长期教化感召,自发作词作曲了“十唱看守所”:“一唱看守所,我们的好学校,四项管理抓得严,教育改造恶习改……”用切身体会和朴实词曲赞颂了镇原看守人的人文关怀。


75年无事故的平安密码

自1949年7月建所以来,镇原县看守所保持了75年连续安全无事故的辉煌记录。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看守人坚持的“五心模式”——党凝心、人尽心、情暖心、文润心、业砺心,形成了以“忠诚坚守的卫士精神、舍私奉公的蜡烛精神、尊重关爱的仁善精神、正行明志的向导精神、克难自强的筑巢精神”为内涵的“镇原看守精神体系”。


2023年,镇原县看守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和“医疗卫生专业化示范所”。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故事的积淀,是一次次人性光辉的闪耀。

在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看守所里,阳光透过高墙洒向大地,温暖着每一个需要被守护的心灵。这里不仅是法治的象征,更是人性温暖的见证。正如镇原看守所的文化长廊上写着的那句话:“失足者再生之地,育新人特殊学校。”

镇原县看守所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阳光下的守护”——不仅要守住法律的底线,更要守住人性的温暖;不仅要管住身体,更要唤醒心灵。这,就是中国法治建设最生动的注脚。(文、图/蒿政瑜 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