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的轧机声中,赤红钢水化作精密钢板;自动化车间里,银白色的铝卷在轧辊间穿梭翻飞;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清洁能源源源不断注入西北电网……走进酒钢,传统工业与现代科技交织的转型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四五”以来,酒钢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要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启转型之路,重点推动钢铁、有色、电力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转型步伐。
钢铁产业——
创新驱动 老树发出新枝芽
在宏兴股份公司生产现场,赤红的钢水在连铸机的精准调控下,化作流淌的“火龙”,顺着结晶器的轨迹缓缓成型,最终凝固为一块块纹路清晰、质量上乘的钢材。
作为酒钢的“长子”,钢铁产业始终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全面落实“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在转型征程中率先发力。
钢铁产业立足产线实际,对焦化、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等关键工序装备实施“三化”改造。目前,本部1号2号焦炉优化升级建设项目、烧结机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本部炼铁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各类排放指标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整体装备水平跻身行业先进、西北领先行列。
在“三化”行动中,“智能化”改造成为钢铁产业升级的一大亮点:西沟矿业公司“5G+智慧矿山”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实现了可视化、无人化、智能化,整体劳动效率提升至110%以上;储运部嘉东料场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有效解决了料场扬尘污染问题,堆、取料等环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宏宇新材料公司冷轧中间库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库区天车装上了智能化“翅膀”,上卷、下卷、倒库准确率达100%。
在加快产线升级的同时,酒钢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新能源等产业用钢需求,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研发试制力度,重点研发大宽幅桥梁钢、化工承压设备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电池壳钢、电工钢、新一代锌铝镁等产品产量。如今,酒钢高端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桥梁等众多领域,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其中,无磁钢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316H第四代核电钠冷快堆用不锈钢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锌铝镁、桥梁钢带等24类拳头产品产量同比持续增加……
不仅如此,随着宏宇新材料公司热轧酸洗板镀锌铝镁生产线、炼轧厂工艺装备升级及产品结构优化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关键节点建设,酒钢钢铁产品矩阵将实现重构:建筑材产品占比将压减至35%以下,板卷产品比线棒材产品达到1.86∶1,重点形成以新能源用钢为核心支撑、前沿高端不锈钢与高性能碳钢协同引领的现代化产品结构体系。
有色产业——
延链补链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来到东兴嘉宇新材料公司铝合金板带精深加工区域,8号冷精轧机正开足马力运行。在精密轧制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配合”下,厚度误差不超过发丝的铝板带成型下线。
近年来,有色产业沿着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不断探索、延伸触角,曾经单一的电解铝生产模式,已发展成为涵盖铝加工、铝精深加工的完整生产链条,构建起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为提升铝产品“含金量”,有色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铝基新材料加工基地,除了已见成效的铝合金板带精深加工项目,陇西高端铝合金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生产稳定,二期项目也已启动。待全部建成,铝产品将实现向高端3系、5系、6系铝合金棒材产品的转变,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坚实支撑。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有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步履不停。500kA电解槽全石墨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稳步推进,现已累计完成736台电解槽的升级改造,年可节约电费3000余万元;电解槽清洁能源焙烧绿色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按期交工验收,500千安培系列、400千安培系列、240千安培系列电解槽吨铝铝液综合交流电耗进一步降低;铝电解净化系统主排风机用电能耗降低15%以上,吨铝铝液综合交流电耗降低20千瓦时以上,为绿色低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合作是推动有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近年来,酒钢与索通碳素携手,在陇西建成3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不仅保障了嘉峪关、陇西分公司80%以上的阳极碳素就地供应,还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格局。与河北文丰集团对接引进的600万吨/年氧化铝建设项目同样进展顺利,待建成投产后,嘉峪关生产区域50%以上的氧化铝将实现就地供应,“氧化铝-电-电解铝-铝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将愈发稳固。
电力能源产业——
拥抱绿色 重构能源新格局
2021年10月15日,随着“启动”指令铿锵发布,酒钢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凭借前瞻性设计,该项目先后于2021年10月、2022年6月分批入选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清单,成为酒钢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十四五”期间,酒钢精准锚定发展航向,将创新驱动深植发展内核,科学谋划电源电网布局,以破竹之势全力重构绿色发展路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拓展能源发展版图。
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践中,240万千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第一批120万千瓦、第二批40万千瓦已建成,第二批80万千瓦开工建设。宏电铁合金3×6MWp分布式光伏项目和东兴铝业6×6MWp分布式光伏项目均已实现并网发电。待这些项目全面建成高效运转,酒钢新能源装机占比将一举跃升至41%,年发电量可达64亿千瓦时,新能源自发自用电量占比达31.3%,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96万吨,绿色成效显著。
为充分释放新能源潜能,酒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三改联动”,构建起风光火余热余压发电多能互补、源网荷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启动实施智慧能源管控中心,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新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提供坚实支撑;优化煤电机组控制系统,将煤电机组调峰能力从1420兆瓦提升至1535兆瓦,增幅达8%,极大增强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攀升,成为酒钢能源转型的有力注脚。预计到“十四五”末期,酒钢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2476兆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1%。这一增量,意味着酒钢电力能源结构将从过去以煤电机组为主、余热余压发电机组为辅的模式,转变为新能源机组与煤电机组并重、余热余压发电机组为辅的全新格局。
多元发展——
融合共赢 打造产业协同新生态
与省内市州携手,与甘肃物产集团等27家单位签订协议,五举煤矿等项目相继落地;
成功引进浙江甬金公司,建设年产22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项目,累计生产430BA产品800吨;
通过股权合作模式,与索通碳素在陇西共建3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嘉峪关、陇西两地80%以上的阳极碳素实现了就地保供;
……
数据的背后,是酒钢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深度布局与精准发力。
2021—2025年间,酒钢深度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创新构建“1张图谱”和“5张清单”产业链协调推进模式,以“对内融合、对外合作”为双翼,在强链、补链、延链上持续发力,全力完善产业生态、壮大产业集群。
2021年以来,钢铁产业成功引入多家下游企业,铝产业更是形成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成功带动省内29家配套企业实现产值380亿元以上。
酒钢产业布局不仅局限于传统主业,更积极向多元领域拓展。西部重工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成套冶金、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能力,一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祁牧乳业以高标准推进养殖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原奶指标达到欧盟标准,成为蒙牛、伊利乳业的优质奶源基地;紫轩酒业葡萄酒凭借卓越品质畅销国内外,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如今,酒钢各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愈发显著:钢铁产业为装备制造提供优质原料,夯实制造业根基;有色产业的铝产品与钢铁形成互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电力能源产业则为各产业供应清洁电力,助力绿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贯穿全流程生产,保障各产业高效运转,共同构建起环环相扣、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闭环,推动企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前行。(李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