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盛大开展

暑期开启,高考学子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大考,查分时的紧张与期待刚刚平息,那份对“金榜题名”的憧憬尚未走远。此时,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红墙碧瓦间,一场关于古代中国“国家级选拔”的智慧与情怀大展,正为今人开启一扇回望千年士子心路与家国梦想的窗口。


2025年7月15日,“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群贤堂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系统梳理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至清末废止的历史脉络,深度阐释其“学而优则仕”理念如何将个人抱负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结,展现科举在推动社会流动、塑造士人精神品格及赓续华夏文脉中的核心作用。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8日。


三大单元纵深解析士子征程生动再现

开展当天,一场特别“开笔礼”仪式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义庙广场举行。小朋友们们身着汉服,通过正衣冠、拜师礼、朱砂启智、分发文房、启蒙描红等一系列满满仪式感的活动,接受尊师崇礼的启蒙教育。仪式结束之后,策展人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群贤堂展厅,带来一场精彩的展览讲解。


本次展览以时间轴线完整勾勒科举制度1300年的发展轨迹。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首设进士科,到唐代完善科目设置,宋代确立“崇文抑武”国策,直至明清形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展览客观呈现科举从“诗赋取士”到“经义为本”的演变过程,既剖析其打破阶层壁垒的进步意义,亦不回避后期程式僵化的历史局限,最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退出历史舞台的完整历程。

展览通过精心构思的三大主题单元,为观众全景式呈现科举制度的壮阔历史画卷与深厚文化内涵。

“筑基·青衿之志”单元聚焦科举制度的根基,阐释其如何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与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机制紧密联结。该单元详细展现了士子从童蒙养正、经历童试的初步锤炼,到乡试、会试的层层进阶,直至殿试夺魁的完整人才培育与选拔体系,并简要介绍了武科举以“骑射技勇”为标准的独特选拔方式。

“淬炼·科场万象”单元则将目光投向士子逐梦科场的艰辛历程。通过场景营造与文物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该单元生动再现了贡院号舍中鏖战的场景,深刻刻画了金榜题名时的狂喜与名落孙山后的落寞,折射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精神与“天道酬勤”的永恒价值信仰。

“登科·金榜题名”单元重点诠释“金榜题名”的辉煌意义及其承载的社会价值。该单元展现了科举作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通道,如何成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传奇。其所蕴含的“知识改变命运”朴素理想,成为激励世代读书人、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重要精神象征。


文武之道交相辉映武举沿革全景呈现

值得一提的,展览特别设置“纵马鸣弓,封狼居胥——从武状元到将军的成长档案”专题板块,首次系统展示绵延1200余年的中国武举制度。该板块通过珍贵史料,阐释武举作为科举制度重要组成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并着重呈现其为国家选拔出大批文韬武略将领的历史贡献,展现“文武并重”的华夏治国智慧。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梓潼县博物馆等机构的十余件组珍贵文物,它们作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为观众提供了触摸千年科举文明的实物载体。观众可近距离欣赏宋代三彩文士陶俑,感受古代士子风骨;品鉴末科状元刘春霖的莲池书院课卷残卷,触摸“第一人中最后人”的历史印记;观摩明代状元吴宽的行书轴、清代进士张问陶的行书对联及四川状元骆成骧的墨宝,从字里行间体察“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

此外,展览还特别融入巴蜀文脉叙事,如通过杨慎等川籍士子事迹,钩沉成都状元街、簧门街等在地文化密码,让观众于红墙竹影间感悟“为天地立心”的地域豪情。


文明薪火照鉴未来家国情怀永续传承

科举制度虽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倡导的“公平竞争”核心理念为现代人才选拔提供了宝贵镜鉴;其坚守的“以文化人”教育传统在当代社会仍得以赓续传承;其书写的“家国同构”精神篇章,持续激励着今人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凭借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珍贵的文物展品,深受众多市民、学生群体及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展览不仅是对千年中华文脉的一次深情致敬,更将为公众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人才选拔理念以及文明传承的内在逻辑提供重要窗口,将持续引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让文明的薪火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照亮未来。

据悉,本次展览的配套讲座“中国考试的历史演变——中国科举与中国科举博物馆”于2025年7月15日14:30在武侯书院举行,由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女士主讲,为观众详述科举制度创立之前的人才选拔情况与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文/郝斌  图/武侯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