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中国高校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白大褂下的绿茵荣光:西南医大女足连续两年踢进全国三甲

七月的广西梧州,暴雨与烈日轮番炙烤着绿茵场。西南医科大学女足前腰黄晚在对手包夹围堵中冷静起脚,足球划出锐利弧线直坠网窝!至此,2:0的终场比分,不仅定格了西南医大女足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乙组季军的奖杯,更延续着这支医科院校女足队伍全国三甲奖章的荣光。

从凑不齐11人阵容的“草台班子”,到如今连续两年踢进全国三甲的西南高校劲旅,这群穿着白大褂的女足姑娘用拼搏与汗水证明:当医学信仰遇上绿茵梦想,滚烫的青春永远能找到破门的角度。


赛场鏖战,敢打敢拼铸就季军

“太不容易,声音都吼嘶哑了,当时在场边都不敢看,太紧张了……”回顾这段季军之旅,领队、教练员、队员们都感叹“太不容易”。

在这场季军争夺战的前两天,西南医大女足刚经历半决赛点球大战的残酷失利。面对经验丰富、本届冠军的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常规时间以2:2战平,拖入点球大战。尽管拼尽全力,姑娘们以2:3惜败。

一度安静的队伍传来隐隐哭声,前锋申蕊再也抑制不住,一把扑进教练怀里失声痛哭。这场比赛中,申蕊因高温和体力透支两度倒地,但她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全程坚持在场上,并打入关键一球,将比分扳平。“当时大家都是咬着牙拼着一口气完成比赛的。”她回忆道。此前与西安翻译学院连续高强度对抗,姑娘们虽难掩身体的疲惫,但眼中燃烧的斗志未熄。

在决定季军归属的关键战役中,失利带来的好胜心也犹如一双巨手,将整个队伍的决心、信念和团结拧在了一起。面对劲旅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的猛烈攻势,女足迅速调整心态,奋力缠斗、顽强冲抢,最终以2:0夺得全国季军。

决赛前夕,西南医科大学副校长、体委主任江涌和体育学院院长王定宣、党委书记邹小萍连夜赶往梧州赛场,关心女足队员的生活和比赛情况,为她们加油助威,带去信心和温暖。赛事组委会多次不禁感慨,“西南医科大学对校园足球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在很多高校都是不常见的。”

足球赛场,永远涌动着超越胜负的精神力量。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是国内历史最久远、覆盖范围最广的校园足球赛事,23支各省、市、自治区的冠军代表队纷纷铆足了劲。十天来,面对恶劣多变的天气,西南医大女足健儿烈日飞奔、踏水作战,每一次奋力飞身扑抢,每一次咬牙带球突破,都是对“拼搏”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比分或许残酷冰冷,但流淌在血脉中的坚韧与拼搏,永远炽热滚烫。西南医大女足姑娘们在赛场上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拼搏致敬对手,以风骨赢得尊重,在竞技中凝聚友谊,在协作中熔铸团结,也必将一路向阳,向着下一次绽放出发。


“医”路追“球”,双轨并进多元成长

“对足球的热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女足队长杜鑫宇的话,道出了全队的心声。姑娘们大多“背着装备上课”,默契的在课后飞奔训练场,除了生病,面对繁重的学业也鲜少有人请假。这份热爱,也让她们在训练中充满动力。

女足的20多名成员,来自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11个系院的18个专业。队员大多是进入大学后,才接触的足球运动,所以基本功训练一直是球队的“必修课”。一周最少三次训练,抛球、倒地、颠球、传球......这些基础动作反复练习,已刻进队员的肌肉记忆,彼此从互不熟悉到配合默契、从毫无章法到训练有素。

球队坚持开展暑期集训,2024年8月泸州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队员们却“闹”着要求加练;今年集训正值期末温课迎考,队员无一人请假,球队训练和课业复习两不误;为了协调全队训练时间,队员们将冬训时间调整到中午,训练结束后又马不停蹄投入下午的课堂学习,从未有过抱怨。汗水不负努力,去年这支队伍勇夺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总决赛冠军,一举刷新四川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赛事的历史最佳纪录,今年5月再度捧起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冠军。

学习与踢球是相得益彰的,在主教练秦义看来,足球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在场上不仅需要有好的身体,还要有空间感和逻辑思维,这对队员回归学习时,也会有所帮助,踢球好的孩子,学习也一定不差。现任队员在校期间,共获奖学金30余人次,获国家级表彰超10人次,省级、校级表彰累计130余人次。历届女足队员中,共有30余人进入到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西南医科大学长期坚持以体育人、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成效体现。

成长在医科院校,也为这支球队注入了独特的“专业优势”。学校发挥体医融合特色,开设了《临床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建立了由教练、医疗、体能、康复、心理等组成的运动康复保障团队。“通过体医融合相关课程学习,会让我们更好理解教练设置的训练环节是为了什么?也能更好了解自己的身体,在出现伤病或不舒服症状的时候,能及时采取一些更快更有效的缓解方法。”来自康复治疗学的队员张艺曦深有感触地说到,在赛场上她经常运用专业知识,帮队友们处理脚踝扭伤、制作弹力绷带等。

在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定宣看来,一所医科大学的女足不仅是一支竞技队伍,更是一个融合了体育学与医学的科学实践载体。“队员们通过学习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训,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提升赛场心理素质。”王定宣认为,足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也培养了队员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责任意识,这些品质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同样重要。


体教融合,赋能医学人才培养

时间倒回2006年,西南医科大学女足草创之初,连11人的主力阵容都捉襟见肘。如今,球队常规出勤可达20余人,既有大一的“萌新”,也有已是研究生、舍不得离队的老队员。

长期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纳入了重点建设项目,出台《西南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办法》,全方位推动校园足球建设,构建起“教学-训练-竞赛-文化”四位一体的足球育人体系,深化推进“体教”“体医”双融合,赋能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

17号后卫、临床医学专业的杨瑜便是体教融合的受益者。作为在队资历最老的球员,她从大一一直效力到研三。她说:“足球和球队已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尽己所能,把对足球的热爱坚持下去。”七年间,正是这段难忘的足球经历,让她在繁忙的医学学业和人生抉择遇到困难时,始终保有健康的体魄、昂扬的精神和豁达的心态,“我觉得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有什么事踢几场球就过去了。”

上一任女足队长,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彭婷,说起足球更是滔滔不绝。作为校足球队队员,本科期间的足球经历,帮助彭婷重拾内心的热爱。凭借出色表现,她跨专业保研到扬州大学体育教学专业,如今还担任着遂宁中学女足教练,为校园足球事业发光发热。

现今,走进西南医科大学,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足球俱乐部和足球社团,每年坚持举办“青体杯”校园足球联赛,深化足球“一院一品”建设,打造足球文化节、嘉年华等精品活动,构建起“班级-院系-校级-校际”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牵头创办四川省(川南)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积极承办“贡嘎杯”等校园体育赛事,以赛促练、以赛育人,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还通过各级媒体平台、橱窗专栏和打造足球荣誉室、荣誉墙等,多渠道宣扬足球文化,让足球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血脉。

连续两年踢进全国三甲,这两座沉甸甸的奖杯,不仅是女足队员们无数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西南医科大学长期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成效体现,更是省、市、校携手深耕,响应国家足球改革号召及加强校地合作共建,通过“贡嘎杯”赛事竞赛育人结出的丰硕成果。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人,聚焦“四位一体”目标,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创新体教融合模式,擦亮校园足球品牌,助力学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推动学校足球工作和体育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西南医大力量。(文/武诗洁 陈倩雅 邹小萍 图 /综合整理 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