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儿不收彩礼,还陪嫁了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郭大叔这事做得敞亮!”近日,四川巴中南江字库村村民郭大叔嫁女不大办宴席、拒收彩礼的事儿,在村里传成了佳话。这桩别具一格的婚事,不仅没让郭家被人笑话,反倒成了全村学习的榜样。
婚事新办“破”旧俗
“以前总觉得嫁女收彩礼是面子,现在看来,孩子过得好比啥都强。”郭大叔说起自家事,脸上满是坦然。女儿小郭与男友自由恋爱,两人商定婚事从简,郭大叔主动提出“零彩礼”,还拿出积蓄帮小两口添置了家用电器,支持他们建设小家。这样的婚俗在字库村已经蔚然成风。
过去,村民结婚彩礼比多少、酒席比排场,更有甚者为了面子还要贷款,把好好的婚事变成了负担。为改变这一状况,村里易、郭、吕、李、冉几户大姓人家的乡贤提议村委召开会议。“咱们村已经是全国文明村了,要对得起这个名号。”“现在提倡婚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了,咱们文明村得把这股新风树起来!”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推动修订村规民约,把“拒绝高价彩礼”“婚事新办”写进去,谁家违反,村规民约先不答应。
很快,修订后的字库村《村规民约》新增了条款:拒绝高价彩礼,提倡不收彩礼,宴席不超过15桌,禁止大操大办。村里还通过入户宣讲、知识竞赛等方式,让新规家喻户晓。如今,字库村婚丧嫁娶平均花费较三年前下降70%,“嫁女比孝心、娶媳看品行”成了新潮流。
崇文重教“树”新风
“以前村里比谁家盖房高、彩礼厚,现在比谁家孩子考得好、读的大学有名气!”村民易大爷笑着说。在几大家族的倡议下,村规民约里特意加入了“崇文重教”条款:凡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村里从集体经济中拿出2000元奖学金,敲锣打鼓送上门。
这股风气一形成,村里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今年的盛夏,字库村一社处处都透露着喜庆。郭大爷家孙子考上重本了,老杨家女儿也超一本线20多分,这样的喜事儿在这个社居然有8处,全村人都来道贺,村总支书记亲自为他们披红戴花,那场面比办酒席还热闹。家中的孩子们成了村里“移动的榜样”,走到哪儿都有人请教教育心得。“只要孩子能读书,他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吕大叔笑着告诉我们。据统计,近三年字库村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有52人,比前十年总和还多,“读书改变命运”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文化浸润“育”文明
走进字库村,“一站两馆一走廊”的文化矩阵格外亮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月月有;农耕文化展示馆里,40多件犁耙、碾子静静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变迁;村史馆里,易家老宅的原始风貌展现着村子的历史脉络;孝道文化走廊上,“二十四孝”典故、乡贤孝廉绘图抬头可见、驻足可观,村民散步时便能接受熏陶。
村里还组建了10支文明实践队伍,党员干部带头,把文明新风送到家门口。理论政策宣讲队走村入户解读惠农政策,文化文艺服务队编排的《女子龙狮舞》成了“压轴节目”,助老助残队定期为独居老人上门理发、体检,关爱留守儿童队的课外辅导让孩子们不再孤单。两年来,全村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活动120余场,800多名村民参与其中,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积分激励“促”和谐
“周大妈,您这个月照顾瘫痪婆婆、帮邻居收玉米,又加了20分!”在字库村“道德银行”积分公示栏前,村民们围着看新鲜。村里把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爱护环境、产业发展等行为量化成积分,村民凭积分能在“道德超市”兑换洗衣粉、纸巾等生活用品。
周大妈是村里的“积分大户”,累计200分的她成了首批“道德模范户”。“存积分能得奖、兑实惠,谁不乐意干?”村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地扔垃圾、乱堆乱放的少了,主动帮衬邻里、参与公益的多了。两年来,全村累计兑换物品价值3万余元,“存文明、兑实惠、传美德”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从“彩礼攀比”到“零彩礼”成风尚,从“各人自扫门前雪”到“互助合作谋发展”,字库村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证明,移风易俗不仅能带来文明乡风,更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住户的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谢妍 赵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