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千年彝绣“勾勒”新图景 四川凉山彝绣风尚盛典在火把广场举行

7月19日晚,一场别开生面、融合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东方云裳·彝旎之歌”凉山彝绣风尚盛典,在西昌市火把广场举行。


从730余件全球设计作品创意的碰撞,到产业协同平台的搭建;从绣娘指尖的活态传承,到“非遗+旅游”的创新实践,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绽放新的光彩,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彝绣之夜”:千年技艺的时尚对话

整场风尚盛典创新采用“彝绣T秀+非遗集市+产销对接”的独特模式,以阿惹妞民俗村寨作为展陈空间,将各类精美的彝绣作品巧妙地融入民俗生活场景,让游客与参观者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彝绣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商务洽谈区,绣娘、传承人、创意设计师与产品使用企业深度交流、研发创意产品,洽谈合作订单。产品市集上,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饰品、包具,则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欣赏,纷纷拍照留念。

在舞台上,穿插进行的“传统服饰+创新服饰+衍生产品”T秀,将现场活动氛围不断推向高潮。本次T台秀精心遴选凉山彝绣匠心之作,通过创新性设计转化,将黑、红、黄、蓝、绿等颜色文化符号与现代服饰美学有机结合,呈现了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尚表现力的视觉盛宴。展示的作品不仅有刺绣、银饰、羊毛披毡、百褶裙等“经典标志”的彝族传统服饰,还有以布拖蓝、丹红扎妮等具有代表性的彝族色彩为设计元素的彝族创新服饰,更有彝绣在家具、家居、丝巾、箱包,红酒及化妆品外包装等领域的创意衍生应用,让彝绣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盛典上,发布了凉山彝绣色彩,这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数字色库。其以“科学守护传统·色彩联通世界”为基因密码,以“一色一世界”为核心意象,将彝族文化中流淌的自然哲思、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化作具象的色彩语言徐徐铺展,为彝绣的现代创新注入了更厚重的文化根系与情感温度。这场以“文化叙事+沉浸T秀+商业转化”为内核的风尚盛典,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彝绣的深邃内涵,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新场景的构建,更让产业各方在交流碰撞中勾勒出彝绣发展的清晰蓝图。这种以非遗为核心的产业融合模式,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更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可借鉴的“凉山方案”。


“巧思生花”:全球共创的非遗新篇

“彝绣生花”最潮国风设计大赛自启动以来,掀起了一场创意浪潮——共收到来自法国、英国、巴西等国的设计师,国内16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作者的730余件作品,用多元视角表达凉山彝绣的深厚底蕴。


这些作品覆盖服装饰品、产品设计、饰品设计、平面设计、数字艺术、公共艺术等多个品类,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部分作品将彝绣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碰撞出新火花,部分通过数字绘画让古老彝绣焕发科技魅力,还有部分作品带来了完整的IP设计及商业化阐释,为彝绣商业化勾勒出清晰路线……

6月30日征集结束后,大赛迅速进入评选阶段。5位专业评委审阅作品与全球网络投票同步进行,30%的网络投票权重让大众审美与专业判断形成精彩碰撞。最终,兼具传统纹样张力与现代设计感的作品脱颖而出摘得金奖,银、铜奖和优秀奖也各有归属。7月19日晚,获奖设计师在凉山彝绣风尚盛典的聚光灯下,接过荣誉证书。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被选中进行商业转化的获奖作品,将由主办单位陆续进行产品开发,并在全国线上线下推广销售,设计师除奖金外还将获得产品销售分成——这让创意不仅停留在作品层面,更成为连接彝绣与市场的纽带。

从“彝绣T秀”的时尚展示,到“巧思生花”的创意迸发,再到产业促进会的实体落地,这场风尚盛典正让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技艺悄然完成一次华丽转型。如今,彝绣从深山绣品变为文化名片,从指尖技艺化为富民产业,随着创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项非遗技艺将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勃发,将非遗资源禀赋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文/郝斌 图/凉山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