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血染战袍 19次手术 九旬抗战老兵赤子心——记福建龙岩抗战老兵李海宽与他的军人世家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福建省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鲜花与敬意,走进了龙岩博爱医院,拜访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海宽。岁月虽染白了他的鬓发,但谈及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时,老兵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仿佛穿越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


少年赴国难:烽火淬炼赤子心

1927年,李海宽出生于江苏兴化县,在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老百姓经常“有一餐没一餐”,在日寇铁蹄下挣扎求生。民族危亡之际,稚嫩的肩膀也扛起了救国的重担。1941年,年仅14岁的李海宽,怀着一腔热血,跟随同村的伙伴,毅然加入了新四军六团,成为一名“娃娃兵”。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反清乡,反扫荡,李海宽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先后在苏北二分区四团、苏中32旅94团、华野十兵团29军86师256团一营二连,历任战士通讯员、班长、排长,副队长、指导员等职务。

1945年,李海宽转战至兴化县独立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李老回忆道:“几乎每天都在打仗,三人一组往前冲,战斗之惨烈,刻骨铭心,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坚决消灭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中国!”此后,他还参加了邵伯歼灭战、攻打盐城和讨伐郝鹏举等战斗。每一次冲锋都是与死神的擦肩,每一次阻击都是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正是在这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岁月里,少年淬炼成钢铁战士。


战地结同心:生死熔铸家国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李海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解放战争的烽烟再起,他又随部队南征北战。1947年参加涟水守备战“三进三出”战斗,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首战黄伯韬,次战黄维兵团战斗。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攻打长山。1949年春参加攻打上海吴淞口外围战时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右腿。

1949年10月,李海宽在攻打厦门战役时,左肩关节和背部被机枪子弹再一次击中,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前后手术了十九次,仍未能痊愈,后转入龙岩第八军分区休养所休养,因伤口经常发炎、流脓,年轻的护士们都望而却步,只有修淑卿奋勇上前,在她的鼓励和悉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恢复,最终李海宽被评定为因战四级残疾军人(原称二等甲级残疾军人)。

共同的信仰、对和平的渴望,让两颗年轻的心在弥漫的硝烟中紧紧相依。1953年,李海宽与修淑卿结为夫妻,这份始于生死考验的战地情缘,成为他戎马生涯中最温暖的星光,也铸就了一个革命家庭最坚实的基石。


赤心耀三代:薪火长明赤子魂

1953年,带着满身荣光(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五次)与伤痕(负伤三次),李海宽转业归乡。从龙岩烟厂到财贸干校,从乡镇公社到医药公司,岗位平凡,但李海宽初心不改,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和妻子修淑卿以亲身经历为教材,将忠诚、奉献、报国的信念融入家风,浇灌着下一代的成长。

1971年,李海宽儿子受其父母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下毅然投身军旅,紧握钢枪续写保家卫国的荣光。1999年,李海宽的外孙女也披上新时代的绿军装,承袭家族热血,成为共和国忠诚的年轻卫士。从抗日烽火中的少年,到淮海战役里的铁血战士;从救死扶伤的战地天使,到薪火相传的三代军人——这个家庭用跨越世纪的接力,书写了一部“赤子之心”的鲜活史诗。

时光长河奔涌,某些战斗的坐标或许已在李海宽的记忆中淡去。但当工作人员俯身倾听,他讲述起战友的呐喊、冲锋的号角时,那份从烽火中淬炼出的赤子精神依旧光芒夺目。李海宽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诠释了何为“赤子之心”——是少年从军时清澈的报国志,是枪林弹雨中无悔的冲锋,是平凡岗位上默默的坚守,是八十载党龄所凝结的忠诚,更是将这份至纯至真的信念融入血脉、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范启椿 江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