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盐边支队走进攀枝花市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沉浸式探寻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展开深度对话,为盐边县非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
探访傈僳族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智慧结晶
在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一件件绚丽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在展柜中熠熠生辉,其精湛的刺绣工艺、鲜明的色彩搭配与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支队成员们深深着迷。作为“追赶太阳的民族”,傈僳族先民追着太阳迁徙、向着太阳而居的民族记忆,被生动地融入服饰文化之中——族人将迁徙的路线精心绣于裙摆之上,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寻路归乡的深情。
体验环节中,支队成员们身着传统傈僳族服饰,在非遗乐器葫芦笙悠扬的乐声中,与当地传承人携手跳起欢快的传统舞蹈,在肢体的律动中近距离触摸傈僳族文化的脉搏,感受民族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共话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坚守根脉与创新并行
盐边县聚居着31个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提炼精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成为盐边县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支队指导老师桂立新与苗族绷鼓仪式、国胜茶制作技艺、盐边油底肉传统制作技艺、手工蚕丝被编织技艺、桑葚膏古法熬制技艺等多项非遗传承人围坐一堂,围绕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播推广与产业规划展开热烈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在推动非遗走出大山的进程中,必须坚守文化根脉,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内涵;同时要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老非遗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支队成员还实地探访了阿木诗依设计工作室,见证了傈僳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实践。工作室将傈僳族传统纹样、图腾等文化符号巧妙融入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作品:传统吉祥物“见面猴”化身为新潮的手机挂件和背包挂饰,寓意将平安与祝福送出绿水青山;太阳纹样通过现代编织工艺呈现于抱枕之上,经纬线条勾勒的创意伞面更是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这些创新尝试,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也为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此次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支队的盐边之行,不仅加深了对傈僳族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更搭建起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非遗传承的沟通桥梁。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设计,当民族智慧碰撞创新思维,盐边县的非遗传承正迈向“守正创新”的新征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文化动能。(文、图/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