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资阳安岳:返乡“新农人”书写 4300亩“粮”心答卷

近年来,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大力推动人才返乡、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批批怀揣技术、经验和乡情的“新农人”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的关键力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现代化农业的新篇章,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着安岳力量。


七月的骄阳下,在安岳县驯龙镇黄河村,金色麦浪刚刚归仓,500余亩新插稻田已绿意盎然。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中国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森格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志江正俯身忙碌。他曾是都市白领,拥有从成都服装厂管理到轮胎公司车间主任,从水稻制种技术员到北京种业公司西南片区总经理的丰富履历。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家乡因劳动力外流导致良田面临撂荒,他忧心忡忡。2023年3月,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培育优质高产粮”的追求,刘志江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事业,返乡从事“三农”创业。


返乡后,刘志江迅速在驯龙镇流转并整合土地1100余亩,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旋耕机、无人机、收割机齐上阵,沉睡的土地被现代农机唤醒。2023年,他创办了森格家庭农场。然而,2024年一场罕见的高温干旱,给了农场严峻考验——秧苗倒伏、土地开裂等情况接踵而至。刘志江带领团队日夜坚守田间,科学调度水源、调整灌溉、加强管理,硬是将濒临枯萎的秧苗“抢救”了回来。

过往的经历让刘志江坚定:“搞农业不能光靠天,要靠科技!”于是他积极运用稻麦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科学模式,借助40多套农机装备和注册的“森格”品牌,推动农场快速发展。到2025年,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1100亩迅速扩大到4300余亩,辐射周边多个乡镇。科技赋能与精耕细作双轮驱动下,“优质高产粮”目标逐步实现:小麦亩产800斤,水稻湿谷亩产1640斤,玉米大豆套作实现玉米亩产900斤同时收获大豆70斤,产量效益双提升。

刘志江的农场不仅产出粮食,更成为乡亲们增收的平台。农场长期稳定吸纳40多名村民就业。农忙时超过100人,为留守的妇女、老人、脱贫户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在刘老板承包的地里干活,一天也能挣个百把块钱!”村民黄大娘喜悦地说。他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当地掀起“新农人”热潮,带动周边农户积极种粮,年均增收达2万余元。2025年,刘志江荣获“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从都市白领到田间“老把式”,刘志江始终锚定“绿色、高产”目标,用科技深挖土地潜力,用品牌提升粮食价值。他以4300亩绿野为卷,以科技与汗水为墨,用一粒粒饱满的稻谷,铿锵有力地践行着“报国兴农”的誓言,为安岳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绘就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文、图/易奎西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