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暖阳透过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公园初生的枝叶,洒在酒仙祠斑驳的门楼上。这座明清风格的砖木院落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栖于建筑檐角的瑞兽历经600余年风雨侵蚀,已显露出沧桑裂痕。在636.79㎡的古建筑群中,几处墙体开裂如蛛网,木质构件在雨雪侵蚀下逐渐腐朽,院东侧违规搭建的商铺更是将原本轩敞的庭院挤压得局促不堪。
“这祠堂的斗拱都朽了,去年冬天掉下来一块木片,差点砸到人……”晨练路过的市民刘大爷望着岌岌可危的古建筑,向正在开展公益诉讼线索日常排查工作的检察官反映他所了解的情况。作为兰州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酒仙祠不仅见证了黄河上游商贸文化的兴衰,其独特的“一宇藏三朝”建筑风格(主体为明代架构,清代曾两次大修,保留部分民国时期装饰),更是研究西北古建筑演变的重要实物标本。其砖雕“八仙醉酒”图、木雕“葡萄缠枝”纹,皆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筑装饰艺术的珍贵实物。
2025年3月,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监督镜头聚焦于这座濒危古建。检察官查阅《文物保护法》及地方修缮规范时发现,酒仙祠因长期缺乏系统维护,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月27日,一场特殊的现场听证会在祠堂院落举行,针对“酒仙祠”古建筑保护情况,城关区检察院、区文旅局、五泉山管委会工作人员及文物保护专家、人民监督员踩着满地碎瓦砾进行实地勘察。“这处建筑的梁架采用的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工艺,在西北民居中极为罕见,必须用传统榫卯工艺修复才能保住精髓。”特邀文物保护专家在听证会上提出的建议,为修缮方案定下了“修旧如旧”的基调。
听证会后,城关区检察院向区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明确拆除违规搭建、启动修缮工程的计划时限。检察官们带着文物保护法规文件,多次与区文旅局、五泉山公园管委会协商,共同推动建立“检察监督+行政履职”联动机制。区文旅局负责人在专题会上表态:“检察建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物保护再难也不能等。我们已对接文物保护中心、跑批国家专项资金,按‘最小干预’原则制定修缮方案,确保修旧如旧。”
盛夏七月,酒仙祠修缮现场已见雏形。工人师傅们正用传统“麻刀灰”工艺修补墙体,这种由石灰、麻丝与糯米汁混合的古老配方,能让新补的墙面与百年旧墙自然融合。在城关区检察院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开展的“回头看”行动中,专家指着正在修复的彩画感叹道:“从事文物保护几十年,看到检察机关这样全程护航我感到十分暖心。这不仅是修复了一座建筑,更是再续了一段文脉啊。”
截至目前,酒仙祠墙体加固已完成,彩画修复进入收尾阶段,整体工程进度达40%。人民监督员、听证员曾在听证会上对此项保护行动给予高度肯定:“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既能强化监督又能加强文物保护,是真正实现‘保护一处古建,盘活一片文化’的有力举措!”
将“保护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司法实践,以“党建引领+公益诉讼”为抓手,通过听证会、检察建议、跟进监督、“回头看”等环节,实现对文物保护的全链条法治保障,将以古老文明的守护和新时代法治精神碰撞出新的火花。城关区检察院也将持续跟进酒仙祠修缮工程,推动建立文物保护长效机制,让明清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独属于它们的靓丽色彩,为传承弘扬兰州历史文化底蕴贡献源源不断的检察力量。
夕阳为渐次修复的酒仙祠镀上金边,檐角的瑞兽仿佛正从沉睡中苏醒——这场由公益诉讼推动的文物保护行动,正在让百年古建在法治护航下重焕新生。(文、图/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