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道地药材开出发展“千金方”——四川巴中全力构建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

巴中生态环境优良,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美誉,是道地药材主产区,野生药材资源蕴藏量达8万吨,枳壳、杜仲、川明参、天麻等近100个优势品种核心成分高于药典标准,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银耳之乡”

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70多万亩,建成中药材良种良繁基地6个,“南江黄羊·金银花”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巴州区枳壳、通江县杜仲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14个


政策推动

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将以现代中药为细分赛道的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着力构建300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6个1”推动机制,出台《巴中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将医药健康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


加快发展

巴中聚焦“5+2+3”产业发展体系,围绕五大领域,实施七大行动,加快构建以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中药日化品、中成药为主,中医药康养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2024年以来,全市新培育医药规上企业2家,提档升级医药加工生产线10条,新增生产线8条,完成中药配方颗粒新增备案48个,共包装储备医药产业项目96个。

今年一季度医药健康工业产值达到3.2亿元。力争到2027年,全市医药健康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到2035年,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

巴中生态环境优良,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和“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等美誉,是道地药材主产区。

全市拥有野生动植物2400余种,野生药材资源蕴藏量达8万吨,枳壳、杜仲、川明参、天麻等近100个优势品种核心成分高于药典标准,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银耳之乡”。

如何让漫山草木化作“黄金叶”,将资源优势锻造成发展胜势?巴中以“融圈建链”的智慧破局,通过“筑基固本、外引内育、跨界融合”三大战略,串珠成链构建“种—研—产—销”全产业链生态圈,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资源禀赋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沃土”

7月30日一早,巴州区光辉镇白羊坝村村民李淑华早早来到巴州区光辉镇中药材产业园,和其他村民一道,对今年刚刚栽种的白芨、石菖蒲、麦冬等药材进行管护。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白羊坝村积极开展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推进中药材粮经复合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中药材量质齐升。

“这个园区我们栽种了川麦冬80亩、北芨80亩、石菖蒲80亩,三年后即可收获,届时产值可达到3000万元。”巴中疏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亚军说。

无独有偶,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通过发展枳壳产业,拓宽了当地老百姓的增收之路。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巴中所产的枳壳核心成分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同时,巴中积极实施品种培育工程,选育枳壳为全市中药材优势大品种,出台《枳壳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巴中市枳壳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建成枳壳良种繁育基地560亩、年培育枳壳种苗超50万株,高标准种植枳壳7万余亩。还建成以枳壳为主的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把枳壳纳入全省首批中药材GAP示范建设重点品种,枳壳单品种全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实施标准提升工程。制定枳壳、杜仲、黄精、金银花、川明参等主导品种的良种繁育、种植、管护、采收、运输等系列技术标准规则,开展枳壳、黄精、杜仲等巴中道地优势中药材“352”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70多万亩,建成中药材良种良繁基地6个,“南江黄羊·金银花”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巴州区枳壳、通江县杜仲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14个。目前,枳壳、金银花、青钱柳等7个万亩级品种撑起“秦巴药库”脊梁。

此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已全面铺开,培育6家市级重点药企、12个专业合作社,1200名药农通过技能培训转型“技术工”,中药材种植正迈向规模化、现代化。


抓住机遇激活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潜力

早在9年前,国务院批准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巴中要依托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制药企业,加快中药现代剂型、中药饮片、医药中间体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药。

2023年6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巴中被纳入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的协同发展地。

2024年6月召开的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再次将以现代中药为细分赛道的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着力构建300亿级产业集群,组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推进。同时,重点围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健康产品及服务等六大方向,推进以中药材原料药、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衍生产品为主的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在创新机制上,巴中创新“6个1”推动机制。市县两级均建立1个主导产业由1个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1个部门牵头主抓、1个产业发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支持政策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研究部署,市产业链链长和市级相关领导定期调度、一线研究解决困难问题。

在多元投入机制上,出台《巴中市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从财政资金、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大中医药产业发展投入。

在优化完善考核机制上,将医药健康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差异化制定考核细则,开展跟踪督导和评估考核,形成“目标导向-月季调度监测-年度考核-优化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


融圈发展推动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小药材撬动大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研发生产、科技创新,巴中中医药可以说是实现了全链条现代化发展。

四川兴沣瑞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生产企业,已建成“普通中药饮片、毒性中药饮片、直服中药饮片”三条生产线。

“我们建成了直服饮片生产线,主要生产冻干熊胆粉、冻干鹿血精等产品,又将增加新的包装生产线。2025年预计产能超8000万元,三年内力争突破3个亿。”四川兴沣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谭志元介绍。

做实精深加工,实现全链条发展。巴中市聚焦“5+2+3”产业发展体系,围绕现代中药、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健康融合五大领域,实施产业布局优化、主体引育倍增、园区建设提质、科技创新攻坚、人才引育汇智、对外合作拓展、财金联动赋能七大行动,加快构建以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中药日化品、中成药为主,中医药康养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2024年以来,全市新培育医药规上企业2家,提档升级医药加工生产线10条,新增生产线8条,完成中药配方颗粒新增备案48个,共包装储备医药产业项目96个。今年一季度医药健康工业产值达到3.2亿元。力争到2027年,全市医药健康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到2035年,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巴州区清江工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南江东榆工业园、通江春在食品医药加工园等医药工业园区,有医药规上企业22家,配套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场所74处,生产枳壳、川佛手、杜仲等600余种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拥有乌苓苁蓉合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等38个中成药产品和368种配方颗粒,日化、药妆、药膳、药酒、药茶等百余种衍生产品。

巴中还围绕医药流通、健康产品及服务等领域搭建平台、研发产品。

7月7日上午,恩阳区中医医院在梦华录街区米仓·二十四节气府举办“精彩中医药健康惠万家”中医药文化集市活动,通过义诊咨询、特色疗法体验、文化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医药魅力。

巴中还在经开区建成中医药展博馆及特色街区,布局“一馆三区一中心”,发展医养结合、药旅融合等新业态,建成了一批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开发了以杜仲、黄精、金银花、银耳等中药材为原料的药食同源产品100余种。

与此同时,巴中坚持项目为王。2024年,全市共包装储备医药健康产业项目57个、涉及资金达66.29亿元。其中,现代中药项目46个、占比80.7%。

出台《医药产业招大引强八条措施》,建立健全“链长带队+链办统筹+县区组团”常态化招商机制,先后引进国药太极集团、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九州通等重点中医药企业。2024年度签约修正药业、九州通等医药产业项目(企业)40个,总投资74.15亿元。

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中药研究院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药食同源产品和新资源食品研发生产,推出银耳、川明参、金银花、黄精、杜仲系列衍生饮片、食品和青钱柳茶饮、青钱柳冻干粉等系列产品。

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银耳为原料的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已于去年7月正式投产,开发出的产品有银耳汤、银耳羹、银耳口服液、银耳灵露、银耳面膜、精华水、精华液、洗手液、洗衣液等。“目前,通江银耳已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力争2027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通江县医药健康产业链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水育仙草,产业焕新正当时。巴中整合资源优势,精心布局,构建起涵盖中药材种植、精细化加工的全产业链条。绿色巴中正乘势而上,全力构建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让“秦巴药库”释放健康新活力。(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