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遂宁市帮扶理县中学见成效 本科上线率三年提升近四倍

“热烈祝贺陈思琪同学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刘玉郝同学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唐勋同学被西南医科大学录取……”2025年盛夏,阿坝州理县中学的报喜榜上,一组数据格外喜人:87名考生参加高考,53人突破本科线,上线率达60.9%,较2022年增长378%,本科增长率位列全省17所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通高中第一。其中,陈思琪同学以548分的裸分创下学校高考史十年新高;刘玉郝同学以99.56分的体考成绩位居阿坝州榜首……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遂宁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输血”与理县本土教育力量“造血”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成果。


理念破冰:从“单向输入”到“双轮驱动”,点燃造血引擎

“三年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师资短缺,更是教育理念的滞后。”理县教体局局长屈植果坦言。2022年8月,遂宁市首批10名帮扶教师进驻时,学校正处于“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足20%、本科上线人数常年徘徊在12-14人”的困境。


帮扶团队领头人王凌校长带来的“13244”振兴计划,成为“输血”行动的核心引擎——通过力推年级目标责任制、处室岗位责任制联动管理,实施师生幸福、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四大工程,达到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通过三年规划,最终实现办民族地区特色品质学校的核心目标。

在高三(1)班,拥有19年班主任经验的帮扶教师段华,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坚持“用心、用情”的教育理念:每天早中晚提前到班督促学习;将班级分成6个学习小组,以“竞争激发动力”;通过个性化分析短板开展针对性提升。这种立足本地学情的教学方式,既带来了内地先进经验,又引导本土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

学校深化“青蓝工程”建设,帮扶教师与理县中学青年教师结成“师带徒”对子,通过每周教研会将内地先进教学理念融入本土教学——这一过程中,传统讲授模式占比从82%降至50%以下,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输血”,更让本土教师掌握了创新教学的能力。2023年高考,理县中学理综平均分提升25分,文综提升18分,十年来首次荣获阿坝州高中教学质量考核一等奖,成为“输血”激活“造血”的首个标志性成果。


精准施策:从“大水漫灌”到“量体裁衣”,强化造血效能

“高考改革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挑战更大,必须提前布局。”遂宁帮扶教师范文杰副校长介绍,团队从高一开始组织教师赴遂宁、成都参加新高考培训,同时引入遂宁市期末联考机制,要求每名教师填写“弱差学科补弱笔记本”——而联考数据的分析、补弱方案的制定,均由帮扶教师与本土教师共同完成。针对30余名体训生,在每晚7点至10点的文化补弱行动中,帮扶教师负责制定补弱框架,本土教师则凭借对学生生活习惯、学习痛点的熟悉细化辅导内容,最终实现2025届艺体生高考双上线率97.4%的佳绩。


这种“输血+造血”的精准化模式渗透在教育全过程:高中阶段实施的“一生一方案”“一生一导师”制度中,每月两次摸底考试后,帮扶教师与本土教师共同分析学情——为尖子生定制冲刺计划、为临界生补齐短板,既依托了遂宁教育的成熟经验,又扎根于理县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身体患病的尖子生陈思琪同学,学校专门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联考测试方案,进行精细化指导和培养;定期开展家访和谈心谈话,关注学生身体状况与心态变化,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高二时安排陈思琪同学到遂宁中学交流学习一个月,使其与外地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明确改进方向,最终在2025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文化赋能:从“应试教育”到“五育并举”,厚培造血土壤

校园内,《理县中学赋》由帮扶团队与本土师生共同创作:追溯“洪武壬戌学宫始立”的渊源,铭记“红军长征播撒希望”的红色记忆,彰显“遂理互动、山海相偎”的情谊,凝结“明理至善卓然伟器”的校训精神。校刊《吉祥新苑》开辟专栏刊登赋文注释与创作故事,让师生在诵读中感悟校史文脉——这一过程中,帮扶团队带来的“文化育人”理念,与理县本土的历史文化、民族记忆深度融合。

“吉祥春韵”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藏羌舞蹈与现代合唱同台亮相;国防教育月活动中,“培育习性,强健体魄”成为校园文化的新风尚……这些场景背后,是帮扶团队打造的“文化三进”模式,而《藏族礼俗》《羌族礼俗》等8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则由本土教师主导编写,让学生在学习中既传承文化根脉,又建立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的重塑,让师生精神面貌发生蜕变:校刊《吉祥新苑》已出刊6期,记录学生成长感悟;国旗班成为校园风景线,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正如高三毕业生任夏鹏所说:“以前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考试,现在明白肩上还有传承文化的责任。”这种认知的转变,既是外部理念引导的结果,更是本土文化认同的觉醒。


共生共长:从“外力扶持”到“内生驱动”,实现永续造血

“帮扶不是替代,而是唤醒。”这是遂宁帮扶团队的共识。三年来,学校共建5个名师工作室、1个“阿坝英才计划”领军人才雪山帮扶先锋工作室;开展“七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数十场,40余名理县教师赴遂宁跟岗学习,60余名遂宁名师进山送教——而这些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让理县教师能够独立设计教研方案、主导教学教研创新,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如今的理县中学,已形成“文理并茂、艺体齐美”的办学特色:2025年艺体生38人参考,双上线37人,上线率达97.4%;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提升至28%,30余篇教学论文发表,获得54项省级以上奖励。正如理县中学高2025届分管副校长邱胜强所说:“遂宁帮扶带来的不仅是成绩提升,更是让理县教育拥有了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如今,遂理教育协作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法治示范校”“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等一系列荣誉,见证着理县中学在遂宁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下,正成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理县范本”。

当陈思琪收到西南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说道:“感谢遂宁市来帮扶我们的支教老师,也致敬每一个不言放弃的理县人。”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坚守,让更多藏羌学子的梦想,在教育协作的阳光下绽放。(文、图/黄宇 邱胜强 蒲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