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在兰州西郊蜿蜒向东,滋养着兰州石化,孕育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109项“历史第一”,铸就了“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的“四出”精神丰碑……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翻开兰州石化厚重的历史画卷,人才辈出的篇章熠熠生辉。这里先后培养了4位两院院士,涌现出了10位全国劳动模范,一大批科技英才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向全国。
这些璀璨成就,既是兰州石化“人才强企”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企业久久为功、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佳见证。
今天,踏上“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新征程,兰州石化坚持以人谋事、以人干事、以人成事,依然选择从“人”上找准落点,以“人才强企”为战略支点,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建设一流现代化炼化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源头活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做好“人”文章?兰州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文学高瞻远瞩谋划“路线图”——
立足“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实施人才价值提升“四大行动”,快跑实干、跳起摸高,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新格局,厚植“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根基和底气。
筑巢引凤“聚英才”
以人谋事,兰州石化以“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的雄心壮志,努力把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七月,毕业季,26岁的董宏烨结束了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学业,怀揣梦想踏上了西行的征程。
当飞机穿越千山万水,窗外的景色从葱茏渐变为雄浑,这位年轻学子的心潮愈发澎湃——她的人生新篇章即将在这片热土上书写。
“兰州石化作为‘共和国长子’,在炼油化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百万吨乙烯项目蓄势待发,新材料研发快马加鞭,这正是我们化学专业人才大展宏图的绝佳舞台。”董宏烨道出了选择兰州石化的初心。
与董宏烨同期入职的还有其他12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精英。
这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加入,成为一种新动能,坚定了兰州石化人把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的信心和决心。
凤凰择良木而栖。
“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蓝图,催人奋进,宛如兰州石化这个“一五”期间的老企业,用实力栽下的巨大“梧桐树”,不仅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也激发了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兰州石化“价值创造的行业标杆、绿色零碳的示范园区、智慧运营的创新高地、融合发展的国企样板、文化引领的时代先锋”的美丽画卷上,相信他们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兰州石化人一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为重要的是,兰州石化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持续完善“聚才”机制。
——强化“政治引导”,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做好分层级、全覆盖、多渠道双向沟通,定期听取引进人才意见建议、了解实际困难,切实为人才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优化“资源保障”,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持续完善管理和技术“双轮”职能,优化调整决策咨询流程,赋予科研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充分释放其才华和能量。
——突出“激励导向”,强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激励,释放人才创新动力活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企业精神,选树先进典型,用精神力量凝聚人才,增强人才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另一方面,兰州石化积极打造“留才”环境,投资3000余万元改善人才公寓,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生活保障。同时,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完善成果分享机制等举措,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近年来,已有1300余名青年才俊投身兰州石化转型发展大潮中,其中研究生学历者达300余人,企业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厚植沃土“育实才”
以人干事,兰州石化握紧续写企业辉煌篇章的“接力棒”,争当行业标杆,打造百年老店
四月芳菲,喜报传来。兰州石化炼油二部催化区域工艺工程师王玉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斩获全国催化裂化大赛金牌的技术能手;从甘肃省劳动模范到中国石油级青年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玉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华丽嬗变。
“公司的‘双百双千’计划,为我提供了高校深造和导师指导的双重机会,让我得以快速成长。”王玉感慨道。
王玉的成长历程,正是兰州石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诠释。
去年以来,兰州石化走精耕细作之路,加速形成动车组模式,规划成长路径,设计“路线图”、布局“训练营”、设置“打卡点”,构建起了更加系统、更加精准的“实干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全员教育培训,提出“三堂一训三赛”抓手;聚焦高端人才和战略性储备人才培养,实施“双百双千”计划;适应大工种大岗位区域化系统化操作,推行“星级工”和“星级工程师”项目;着眼专家作用发挥,搭建院士工作室、技术领衔工作室、技能专家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四室一中心”平台;基于人才成长发展,畅通专业技术序列、经营管理序列、操作技能序列“三个序列”通道……
现在,许许多多的“王玉”,正在这个高效、管用的“育人”体系中快速成长,如一张无形的网一样,形成兰州石化“争当行业标杆、打造百年老店”人力资源支撑。
不仅如此,兰州石化更是把高素质人才培训班办到了清华、人大、上海交大等国内顶级高校,并组织企业家骨干人员赴深圳华为大学学习,开拓眼界和视野,近距离感受先进企业文化和创新发展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兰州石化创新推出“3113”大学生遴选工作,每三年一个周期,每年公开遴选10名计划财务等方向、10名企管党建等方向、30名双碳三新等方向大学生,通过高校培养、岗位交流等方式,重点培养“育苗”。
贺楠是个“97后”的小姑娘,在第一批大学生遴选中脱颖而出。今年4月,她交流到党群工作部从事团青工作。
“整个遴选过程对我来说,既是一场能力的淬炼,也是一次眼界的拓宽,入围遴选,让我获得了拥抱更多可能的入场券。”提及遴选经历,贺楠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
实践证明,“3113”大学生遴选为青年人才铺就了一条成长的“快车道”,让优秀青年员工有机会、有动力,在兰州石化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在与企业共奋进的生动实践中实现青春价值。
破茧求活“用人才”
以人成事,兰州石化向高而攀、向远而行,全面建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培养人才,能成就未来;拥有人才,能引领未来;用好人才,能决胜未来。
今年3月,兰州石化启动首批大规模机关基层干部交流:22名机关人员下沉一线“接地气”,27名基层骨干进入机关“拓视野”。
此次交流与传统的岗位见习或挂职锻炼不同,实现了岗位职能与工作内容的根本性转变,不再局限于短期体验或表面了解,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新岗位,以“归零心态”学习经验,深度参与各项工作,与新团队同频共振,实现从“临时访客”到“正式成员”的实质性转变,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破人才“茧房”、现实版“交换人生”背后,是兰州石化着眼企业基业长青,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激活人才“春水”的大胆探索。
“每年一次集中交流任职,鼓励机关人员到基层实践锻炼,了解一线、接接地气,这样管理就不会‘飘在天上’;基层优秀人才到机关拓宽视野,更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产生更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形成双向赋能‘超循环’。”兰州石化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部长丁生华介绍说。
交流让机关人员尝到了基层的“辣”,基层人员品到了机关的“鲜”,也为机关基层的优秀干部人才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让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岗位需求。
“之前我是工程管理部的一名主管,积累了很多工程管理经验。通过这次交流,我进入橡胶部设备组任职。现在更要培育创新的思维,形成更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参加首次机关基层干部人才交流工作的邵景新说。
就这样,一直以来,兰州石化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横向与纵向交流相融合,促进人员有序顺畅流动,从多元维度对各类人才进行深度挖掘与培育,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使人才真正“活”起来,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成就。
与此同时,兰州石化突出人尽其能,充分释放创新创效“生产力”——“院士领航”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引入转化,“名师带高徒”以“千人带万人”,传精神、授技艺、教方法,“揭榜挂帅”让有真才实学者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扬帆奋进正当时,人才强企向未来。
从“共和国长子”,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兰州石化以开放胸怀“引凤筑巢”,以匠心精神“厚植沃土”,以机制创新“激活春水”,构建出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兰州石化已经迈出了以“量的增长、质的提升、链的安全”推动产业结构再造,以“技的进步、数的转型、碳的治理”推动发展动能重塑,以“人的提高、境的优美、企的强大”推动品牌形象一流的铿锵步伐。
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兰州石化已经在路上,我们充满期待!(文、图/兰州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