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兰州石化“碳”寻“绿”密码 持续推进清洁油品生产

8月14日清晨,兰州石化油品调合中心161装车栈桥上,装油四班班长熟练调节阀门和流量控制器,及时读取仪表盘上数据。栈桥下,满载着航空煤油的槽车迎着晨晖驶离厂区,将“绿色能源”送往全国各地。

每一滴油品,都承载着绿色的使命,蕴含着绿色密码。

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从兰州石化输送出去的各种油品,每一滴都如同城市的“绿色血液”,在为千万车辆提供源源动力的同时,默默践行着生态环境改善“守护者”的忠诚责任。

油品升级:清洁之路的坚实基石

走进兰州石化生产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闪烁的一组组数据,见证了这个企业在油品升级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生产运行部部长赵东波表示:“油品质量升级与结构优化,是实现清洁生产的核心。”近年来,兰州石化投入大量资源,先后完成了18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300万吨/年柴油加氢、90万吨/年柴油加氢裂化等一系列关键装置的技术改造项目。

每一次升级,都是对油品中硫等有害物质的精准“围剿”。在柴油加氢装置区,装置负责人徐海涛介绍,通过装置升级改造,汽柴油产品实现了燃料油从国Ⅲ到国Ⅳ、国Ⅴ,再到国Ⅵ标准的“三级跳”。

不仅如此,兰州石化在高标号汽油、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等清洁油品生产方面也持续发力,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彰显了央企对环保责任的有力担当。

兰州石化把清洁生产理念贯穿生产运营全过程,推行“321”清洁生产,涵盖固废减量、废气减排、废水减污三大任务,实现了依法合规、环境友好的目标。

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高青军表示,兰州石化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已有12个二级单位、68套生产装置通过了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评估验收,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00余项。

装置改造:低碳跨越的核心引擎

要揭开兰州石化绿色转型的神秘面纱,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FCC)装置的MIP(II期)改造是关键的一环。走进现代化的控制室,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仿佛在操控一场精密的战役。

炼油二部副主任刘彬介绍,这套装置既是公司的“功勋装置”,也是“耗能大户”和“潜力股”。2019年,装置进行了MIP技术改造(I期),但由于分馏吸收稳定部分改造工作量大、设备采购周期长,未能充分发挥MIP技术的优势。2023年,公司本着节约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更换主体设备的前提下,对后部产品分离系统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扩能改造。

“2023年8月,MIP(II期)改造后一次开车成功,效果令人惊喜!”刘彬自豪地说。与中石油同类装置相比,兰州石化的总液收、能耗、焦炭产率/总转化率、油浆收率、柴汽比均处于领先水平。改造后,液态烃收率上升1.19%,催化丙烯产率上升0.55%,总液收上升0.35%,干气纯度提升0.08%,汽油辛烷值显著上升0.67个单位。同时,干气、焦炭等副产品产率降低,装置综合能耗降低1.63千克标油/吨。

“黑色”减量:源头治理的智慧之策

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催化油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作为炼油生产系统主要的“黑色产品”之一,不能直接用于汽柴油生产,市场需求低,且含有大量稠环芳烃组分,对环境存在潜在风险。

“随着加工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催化油浆的生成量有增加的风险,这对装置操作和产品质量都是挑战。”刘彬坦言。降低催化油浆收率,不仅能将更多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轻质油品,提升装置效益,还能降低后续储存、运输和处理的成本与环境风险。

面对这一挑战,兰州石化展现出了精细管理的智慧。300万吨/年重催装置通过优化操作调节、提升回炼比、调整催化剂配方、强化精细化管理等多种方式,使油浆收率由年初的4.03%降低至目前的3.67%,达到了近三年来的最优水平。这个看似微小的降幅,背后是无数次的技术论证和操作优化,体现了兰州石化人对源头治理、节能降耗的执着追求。

从绿色清洁油品的产出,到背后一系列升级改造和精细管理举措,兰州石化的油品绿色“密码”蕴含在每一次工艺的创新、每一项技术的突破、每一个细节的把控之中。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兰州石化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打造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的“石化力量”。(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