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兰州,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打破了这份宁静。8月7日傍晚时分,连续强降雨如猛兽般袭击了兰州市榆中县及其周边地区,瞬间引发了多个乡镇的山洪灾害。这场灾难来势汹汹,造成了10人死亡、33人失联的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在雨水的疯狂侵蚀下变得残破不堪,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严重损毁。更让人揪心的是,近日秋雨不断,灾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救灾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危急时刻,甘肃省建筑设计院在省住建厅和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董事长米宏图、党委书记李向军挂帅领导,果断决策,应令出征,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毛明强担任总协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公司深知,作为全省工程勘察龙头,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发挥自身技术特长,为救灾工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确保救灾工作的高效开展,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支援团队。这支团队的顶层架构采用了“技术领导+勘察大师”的模式,由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江重阳与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黄锐两人担任双组长。江重阳总工程师有着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在重大工程的技术把控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准的判断;黄锐大师则是勘察领域的权威,在对建筑结构、灾害评估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两位组长的强强联合,为整个支援团队指明了方向,也为救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顶层团队的带领下,公司以党员干部为第一人选,精心选派技术专家构成了“实力专家+优秀青年”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有2人,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对新技术有着快速的掌握能力;30至50岁的有16人,他们正值壮年,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团队的中坚力量;50岁以上的有3人,他们有着几十年的行业经验,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沉着应对,为团队提供宝贵的指导。这样的人员配置,既保证了团队的技术实力,又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优势互补的强大阵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评估的科学性。
8月10日18时许,第一批支援团队就赶赴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入村道路泥泞不堪,龛谷河河水从马寒山一路奔腾而来,北关村三社多座庄户进水,村东离河岸较近的一处庄户已经被洪水夷为平地,巷道内农户家的院墙2米处可见洪水漫过的印迹,有多座房屋发生了坍塌,剩下的是满院的狼藉,除了泥水,还是泥水,我们乘坐的车辆也只能停放在离河岸一公里以外的村委会院子里。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心头一紧:房屋倒塌的残骸随处可见,浑浊的洪水还在街道上流淌。来不及多想,江重阳和黄锐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洪涝灾区农村住房安全评估指南(暂行)》,详细勘察,认真填写《榆中县洪涝灾害农房应急评估鉴定统计表》。
鉴定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8月11日上午的任务还在小康营乡辖区,除了10日晚间鉴定的南北关村外,大家奔波在王保营村、洪亮营村、刘家营村、郭家营村、红寺村、永红村、窑坡村、浪街村、深沟子村、徐家峡村、范家山村的庄户之间,下午又增加了夏官营镇、和平镇、定远镇、清水驿乡和甘草店镇等11个村的鉴定工作。技术人员需对每户受灾房屋进行全面鉴定,尤其对那些已严重倾斜、随时可能坍塌的房屋,技术人员必须谨慎小心地接近。虽已立秋,太阳的威力依然不减,照到脸颊,火辣辣的,拖着雨鞋,踩着泥泞,汗流浃背,但没有人叫苦叫累。30岁以下的年轻技术人员史伟康和赵涛,虽然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救灾工作,但他们丝毫没有退缩。在检测一栋受损严重的农房时,他们冒着危险进到院内,仔细查看房屋的结构情况,出来时浑身都沾满了泥巴,但他们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获取了关键的数据。
30至50岁的骨干技术人员则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经验优势。张军、师军福、吉宏伟、张彦、李荣达、张银华、崔继付、王可君、彭贤清、张旭、党成孝、高扬、钟好奇、李根、辛海龙、杨强强等有着多年房屋鉴定经验,他们逐户对农房进行排查。在排查过程中,他们不仅详细记录房屋的受损情况,还耐心地向村民解释房屋的安全性,安抚村民的情绪。有一户村民担心自己的房子,情绪十分激动,他们一边细致地进行检测,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讲解检测结果,最终让村民放下心来。
50岁以上的老专家们则在一旁进行指导和把关。徐晓涛已经57岁了,他老当益壮,始终坚守在一线。在看到一处房屋的墙体出现裂缝时,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出这可能是由于地基沉降引起的,他立刻提醒年轻技术人员要重点检测地基的情况,避免出现误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技术人员们每天都工作到太阳西下。他们半夜再回到单位,整理白天收集的数据,对房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饿了就吃几口干粮,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江重阳和黄锐两位组长也始终和大家奋战在一起,他们每天除了仔细查看每一份鉴定报告外,还和队员一道进村入户,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均超过20000步。
一份份详细的鉴定报告交到了救灾指挥部手中,为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这些数据不仅让指挥部能够准确了解农房的受损情况,制定合理的安置方案,还为后续的房屋修缮和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这次支援榆中县山洪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甘肃省建筑设计院的技术人员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诠释了“技术守护”的真谛。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国企的担当。在灾难面前,他们是技术的使者,是希望的传递者,为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榆中县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龚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