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在风景里听光阴——“理县故事坝坝会”暨“心田花开”走基层活动举行

“今天的坝坝会太精彩了,文艺节目很丰富,讲述的故事也很感人,让我回忆起以前那个年代。”来自成都的游客王阿姨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参加“理县人讲理县故事坝坝会”后感慨,王阿姨和伙伴们已经在薛城镇租住了近2个月,“理县气候最适合避暑,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文化氛围也很好,我们都不想走了。”


8月以来,这场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道德力量争做理县榜样”为主题的“理县人讲理县故事坝坝会”暨“心田花开”走基层活动结合公益文艺汇演,以“走进理县,你读风景,我讲光阴”的独特视角,让本地群众与外来游客在风景与光阴的交织中,共同触摸理县的文化脉络和精神肌理,成为理县开展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和落实十二届州委七次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对于初到理县的游客,坝坝会让理县的风景有了温度

在薛城镇的坝坝会现场,暖场情景小剧《时光里的薛城》,让古驿站的马铃声、红军长征的旗帜和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一一呈现在眼前。

“原来我们居住的老街民宿,曾是当年红军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来自重庆的游客李大哥感慨道。“薛城镇村民秦金山,在红军长征经过理县期间,积极帮助红军开展工作,红军连长临走时赠予他一面党旗,他把党旗视作生命,冒着危险一直珍藏在身边。”游客们在听完《一面党旗的故事》后,主动提出要去薛城红军纪念馆参观:“想把听到的故事,在实景里再‘读’一遍。”

这场坝坝会更是群众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在公益文艺演出环节,《依都斯古》原生态锅庄歌声悠扬、舞步灵动,尽显嘉绒文化的独特魅力;器乐独奏《好人一生平安》、舞蹈《五星红旗》、独唱《我爱你中国》等精彩节目接连登场;主持人在中途穿插的听红歌竞猜、文明新风、“三个意识”和文化旅游有奖问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中,还有不少游客和村民主动上台献艺,让这份跨越地域的情谊在舞台上尽情绽放。

“平时看风景是用眼睛,今天跟着大家唱歌跳舞,是用心灵在感受。”在理县文明实践文艺志愿者舞蹈队中,有一名刚加入团队的成都游客表示:“能和理县本地舞蹈队一起同台演出,是我这次理县旅游最特别的体验,收获了不一样的乐趣!”。活动尾声时,全体参与者合唱《一个妈妈的女儿》,歌声传递了民族团结的情谊。


对于土生土长的理县人,坝坝会则是一场“集体回忆”

“县城这座‘老天桥’,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县委县政府号召下,全国六省十市二十九县近万人共同捐资修建的,从基层群众到各级干部、从少年儿童到百岁老人、从本地农民到外籍华人、从年轻人到老红军,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大桥两头连起来的是党和理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心。”杂谷脑镇职工邹昕宇讲述的《一桥连心,石榴情深》,把台下本地群众的记忆带回从前。


四川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员刘若雪分享的四川好人——下孟村民施香桃三十余年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和理县其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故事,早已成为邻里间口口相传的“家常话”。“看到施香桃的视频,就像看到我母亲,她们那代人就是这样,再难也把家撑起来。”较场村张大姐抹着眼泪说道。

“听着这些老故事和身边榜样的事迹,真是又亲切又感动!让后代知道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懂得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道理,这活动办得太好了。我们要把这些‘根’和‘魂’一代代传下去,让理县的好风气永不褪色。”薛城古镇社区邓在华老人感慨。

“坝坝会上的故事让我深受教育。从道德模范的爱与坚守到‘三个意识’的深入浅出,再到‘一面党旗’、一座大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传承’不仅是记住历史,更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担当、服务家乡建设。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践行者和道德新风的引领者。”薛城古镇社区居民杨姝恒在看完节目后感触颇深。

这场坝坝会,就像一座无形的“天桥”,让游客的“风景体验”与群众的“光阴故事”相遇相融。在这里,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理县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这片土地。游客刘阿姨录下视频,“回去要告诉家人,理县的美,不止在山水,更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里。”

据了解,理县故事坝坝会还将在朴头、桃坪等乡镇举办,理县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县史志中心、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将继续以故事坝坝会联合公益文艺汇演为载体,让“走进理县,你读风景,我讲光阴”成为常态,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山水间读懂历史,在故事里爱上理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永久盛开。(文/彭巧珊 黄宇 蒲云佳 图/杨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