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67载守望终有回响!贺绍银烈士秦岭英魂被寻回 四川南江续写英烈归乡篇章

锦旗徐徐展开。“67年了,终于找到二哥了!非常感谢!”今年7月28日,贺绍银烈士的亲人哽咽的话语接通了半个多世纪的思念,也让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烈士纪念设施管护中心(简称“县烈管中心”)主任刘攀的眼中泪光闪动。

贺绍银烈士的弟弟、妹妹给南江县烈管中心送来锦旗


这条跨越六十七载的回家路,终于铺到了终点。一个家族近七十年的思念,终于接续了血脉的温度。忠魂在秦岭深处沉寂的漫长守望,终于被故土的牵挂温柔唤醒。


泛黄文字里的星火

2024年11月下旬,南江县烈管中心工作人员在整理烈士信息时,为烈士贺绍银轻轻拂去了岁月的尘埃。

1958年4月5日,编号632的伊尔14P型客机在西安西南约70公里的佛坪县坠毁,机上14人全部遇难。事故原因是飞行途中遭遇恶劣天气,能见度骤降,最终撞山失事‌。遇难者之一的副驾驶名叫贺绍银,26岁,南江青年。

工作人员的指尖抚过这段冷静的文字记录,心情沉重似山,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星辰微光,照亮一条封存太久、荆棘丛生的回家路。

线索虽如游丝,寻找绝不放弃。南江县烈管中心工作组人员先后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和西安市周至县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请求协助寻找当年飞机失事的具体点位及烈士安葬地点。

有了一点消息后,正值隆冬,大雪纷飞,他们想立即奔赴飞机失事地——原汉中市佛坪县高坪区双庙乡四方台山深处(现属西安市周至县管辖),皆被因雪封山阻隔。

终于等到秦岭深处冰雪消融、春山可望的今年5月,南江县烈管中心为烈士寻亲工作组再次与周至县烈保中心取得联系,作好了去实地寻找的准备。6月,工作组致函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请求协助查阅伊尔14P型客机当年失事具体情况及驾乘人员详细信息。6月下旬,工作组到达成都,现场与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交流,找到贺绍银烈士的部分档案。而后,联系上相关知情人员,查实了贺绍银为某部战士,其英魂长眠之地,正是当年飞机折翼的秦岭深处。

南江县为烈士寻亲工作组人员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了解有关情况


‌秦岭深处的跋涉

2025年夏,工作组人员的身影嵌入了周至县王家河镇双庙子村莽莽苍苍的大山褶皱。四方台山面积达2900余平方公里,海拔超过2600米,在如此广袤的崇山峻岭中寻找,难度可想而知。

烈日熔金,时间还得倒流67年——寻访当年亲历者,近乎执着于大海捞针。

工作组人员通过手机不断翻刷自媒体平台,终于查到有登山爱好者去过事发地,其还在旅游日记中记录了事发地的详细情况。但是,工作组费尽千辛万苦联系上该驴友后,却被告知需要支付5万元的向导服务费。此线索中断,工作组人员没有气馁,直奔王家河镇双庙子村,寻求该村干部、群众的帮助。

到达村上,幸得村支书唐朝鸿引路,工作组人员踏遍村庄,走村入户,了解核实,反复摸排,来回奔波。

终于,工作组人员在85岁的李中华老人霜染的皱纹里,听见了那声撕碎时空的巨响:“‘哒哒哒’头顶飞过,‘轰’一声响……我们赶到时,机头嵌在山崖,驾驶舱在大火里烧着……”老人浑浊的双眼深处,瞬间燃起当年的惊骇与悲悯。这微弱烛火般的记忆,终于艰难地照亮了小涧国有生态林场管辖区的方向。

暮色四合之时,工作组赶到了林场。已下班的林场党支部书记崔巍,闻讯旋即返回。“能为烈士做事是我们的骄傲!”他抹去额上的汗珠,声音坚定如石。

在崔巍的全力协调下,6月28日,凌晨3点的秦岭深处,手电光柱刺破原始森林的浓重墨黑——工作组人员与向导一起在腐叶泥泞中跋涉,无数次拔腿时鞋子几乎被泥浆吞噬。蚊虫如黑云,裹身刺痛,无论涂抹多少驱蚊剂都无济于事。GPS信号彻底消失,地面布满兽脚爪印。等高线在地图上呈现温柔曲线,现实中却是陡直悬崖。碎石滚落,惊鸟纷飞,每一次的攀爬都得非常小心。手机地图上的标识让人不踏实,而真正指引方向的,是掌心渗血的紧抠、辨识方位的经验、心中不灭的信念。

大家用胆识刺透恐惧与未知的厚重帷幔,用毅力支撑着疲惫身体,朝着那个悲壮的坐标奋力前行。


崖缝间的英魂印

林间幽暗里,突然一声惊呼撕裂沉寂:“别动,有东西在亮光!”刘攀屏息弓身,枯叶之下,一块扭曲铝片赫然在目——“飞机残骸!”这微弱的金属反光,瞬间点燃了希望。众人俯身,如执圣物,戴着手套在腐殖层中一寸寸摸索。

抖落腐叶和泥土,飞机残片与部件陆续重见天光,被布包裹着收藏起来,紧贴心口——那是穿越生死隔膜的沉重信物,是英魂遗落人间等待拾取的无声呼唤。

工作组人员在现场附近找到的飞机残片和部件


“快看!崖缝!大火烧过的痕迹!”惊起的呼声让所有人目光聚焦山崖高处那条幽深裂口。打开录音,走访时沧桑的声音与眼前景象叠合。

“就是这儿!”——经过反复辨识,终于确认了当年遇难者骨灰安葬的大致方位。

众人肃穆,整理因荆棘撕扯而破烂的衣衫,朝着沉静了67年的崖壁深深鞠躬。腰脊弯下的弧度,低过了秦岭险峻的峰峦。静默伫立的姿态,凝固了时间。那一刻,他们突然涌出了热泪——帮助烈士归乡的夙愿,终于穿透沧桑岁月照进现实。

他们就地捧起数抔浸染了烈士精魂的泥土,动作轻柔如承接熟睡的婴孩。

“贺绍银烈士,回家吧!”这一声呼唤,代替呼啸的发动机声响彻山谷:67年的隔世凝望,历尽波折,终得寻回。

当年飞机残骸嵌入秦岭的裂响,历经六十七载风雨冲刷,终化作亲人捧起故土时无声的泪滴。那曲折归途所丈量的,不仅是地理的千山万险,更是民族脊梁里那份坚执的守望与回响。

每抔艰难迎回的乡土,皆为悄然续上的星火。

寻找烈士墓地和为烈士寻亲的行动,持续着汇入记忆长河,最终化作照耀山脉深处的晨光——亮彻着后来者脚下之路,铭记着以生命托举起山河无恙、世间安宁的分量。(文、图/吴涛 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