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成都彭州“医者故事”

一袭白衣,一个称号;这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以不懈追求,深耕医学殿堂;他们以赤子之心,践行救死扶伤;他们以无私奉献,守护百姓健康。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一起感受那份“平凡·求索·护航”的医者力量。


彭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钟辉


“镜”艺求精,妙手生花。他在彭州市率先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镜下治疗”“急诊内镜止血”“PCI术后急诊内镜”“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等一系列前沿内镜技术,让内镜从诊断工具变身治疗利器。推行急诊内镜24小时接诊,极大缩短救治时间窗。

他诊治的患者年龄跨度极大,从7个月婴儿到百岁老人,他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化解无数危局,其中,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内镜治疗成功率超过80%,每年发现消化道早癌超过100例。

他一“镜”在手,八方受益;这便是他多年来被誉为“镜像使者”的秘诀。


彭州市中医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兴勇


仁心扎根秦巴山。他积极响应四川省卫健委“传帮带”的号召,前往川陕甘交界的秦巴山区深处,在广元市朝天区对口支援。他“授人以渔”,引入前沿的超声引导技术--神经阻滞、动脉穿刺,让精准麻醉成为可能;推广老年患者麻醉评价体系与多模式镇痛,为脆弱生命给予强大的保驾护航。

“我们就在区医院治!”一句坚定而朴实的态度,他点燃了老年患者生命希望之光。面对因贫欲放弃治疗的骨折老人,他全力协调救治并成功实施完成麻醉手术。

支援结束之时,而黄兴勇带回的,不仅仅是“优秀对口支援人员”的荣誉证书,也是秦巴山风刻进骨子里的信念--纵然山高路远,医者仁心永恒。

这份荣誉更是一束穿透阴翳、守护生命,充满无限力量的光。


彭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诊副主任李铮


“疾病靠预防,更要靠意识。”这是李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看到身边不少女性因缺乏保健知识耽误治疗,她便拿起手机做科普:晦涩的医学术语被她变成“大白话”,复杂的检查流程变为幽默的漫画,连经期护理这样的小事都讲得细致入微。

这些都源自于一名妇幼医者的本分,更是新时代理念召唤医者的博爱践行。

如今,她的医学科普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成为了当地女性最信赖的“健康知识库”。

“李医生!我在西藏,看了你的视频……”一位藏族女性,被不孕症困扰多年,刷到李铮的科普视频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她。

没想到三个月后,卓玛夫妇真的从西藏坐飞机辗转出现在了彭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大门口。李铮带领团队亲切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并全力以赴协作,最终为这对夫妇完美地实施了手术治疗。

“镜头很小,能装下的健康知识却很大;诊室不大,装得下千里之外的信任就够了。”李铮微笑地分享着自己的工作感受;其实这是一份医生的使命,更是一份持续传递大爱的火炬。


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林惠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林惠始终冲锋在前,面对未知的病毒,责任让她选择勇敢逆行。

在阿坝州黑水县,她是技术的“播种者”,圆满完成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面对当地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克服条件的艰苦,倾囊相授实验室检测技术,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培训,填补当地食品检验空白。

除了在实验室工作,她还积极参与疾控主题宣传活动中,第一时间深入社区宣讲艾滋病、结核病等防控知识,将健康而美丽的火种播撒在民族地区。


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张伟


“阿妈!这个药一天吃一次,饭后记得吃,血压高了头晕就不好喽!”在一户低矮的藏式民居里,张伟半蹲在火塘边,用尽可能缓慢清晰的普通话;并耐心地配合手势,向一位听力欠佳的藏族老阿妈解释着用药方法。张伟作为支援阿坝州黑水县知木林镇医疗队员之一,在海拔3000多米处将医者的温度带到了藏寨羌乡深处。

支援工作不仅是治病,更要“防病”。在知木林中心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室里,他成了“健康老师”。面对200多名藏族、羌族的孩子和老师们,他细致地讲解着麻疹、腮腺炎、风疹等预防知识。

他只是众多支援基层医生的一个缩影,他却书写着最美丽动人的“医者仁心”故事。


彭州市天彭街道利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主任文东


“团结向上、业务扎实。”文东总是以此理念身先士卒钻研业务,并带领住院部同事们踏实工作,让当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且保持多年零医疗争议的记录。

“文医生在哪儿,我就在哪儿看病”这是一句出自冯大娘最朴实的信赖。

据了解,当地银木村的冯大娘有一次心跳呼吸骤停,他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硬生生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在患者眼中,他是“比亲人还亲”的文医生:家属未到,他背老人做检查、端水喂药毫无怨言;患者囊中羞涩,他一次次自掏腰包垫付药费、餐费。

在每一份沉甸甸的性命相托与信赖之中,他始终默默坚守着一方百姓的安康,成为了当地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彭州市龙门山镇卫生院医务科副科长罗春梅


在龙门山镇,罗春梅以22年零差错、零纠纷的非凡坚守,默默筑起了一道坚实而温馨的百姓健康屏障。

“每周二、五的巡诊,我们必须坚持去。”这是她对九峰村的承诺,无论暴雨倾盆还是大雪封山,她和团队的定期巡诊从未间断。

每次处理完上午的住院病人,她便与同事驱车奔赴深山。

在那里,患有心脏病和慢阻肺的留守老人,早已将她视作“比亲闺女还亲”的依靠。她留下私人电话,成为老人们24小时的“健康热线”。

曾为青春芳华,而今两鬓微霜。

罗春梅用二十余载的风雨兼程,在九峰村蜿蜒的山路上,刻写下一位基层医者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朴素、最炽热、最纯粹的答卷。


彭州市桂花镇桂花社区卫生室大学生村医李天成

面对城市大医院的橄榄枝,这位00后中医学子毅然背起《黄帝内经》和血压计,踏上归乡之路,因为李天成深知基层更需要懂中医的年轻人。

“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是我出门必备的三件套。”他每天提着“家庭医生服务包”穿梭在村里的林间小道;体检、随访、健康教育、资料录入手到擒来,历历在目。

他用脚步丈量全村1320户,建立起了详实的健康档案;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检查、耐心指导用药,以专业、专注逐步赢得当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可。

夜幕降临时,村里卫生室的灯光总是那么璀璨夺目。这位青穗新禾般的大学生村医,正用青春走在田间地头织就着一张坚实而温暖的生命守护网。

如是,他们仅为成都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征程上一个个的缩影。

今此,他们携手前行,扎根基层,始终坚守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用智慧与汗水凝聚起“生命探索者”的力量;为当地更多百姓护航着更广阔的健康生活之旅。(文、图/成都彭州市卫健局 东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