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作为国际性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健儿竞技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四川巴中紧抓这一机遇,以巴文化之夜专场文艺演出为核心载体,通过国际化视野、现代化表达与产业化路径,让巴文化、巴中文旅资源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展示与传播。
以国际化视野,让巴中元素走向世界舞台在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的破圈传播亟须高规格平台支撑。世运会的国际影响力,为巴中搭建了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巴文化之夜专场演出,则成为巴中主动融入国际语境、传递城市魅力的关键纽带。演出中,多个节目凭借独特的巴中印记打动国际受众。专为赛事创作的歌舞《无限力量》,以“蓉城赛场”为场景,通过“冲、拼、闯”动感表达,展现运动健儿为热血、信念、荣耀全力以赴的拼搏姿态;情景歌舞《走巴山》则通过生活化的表演,搭配背景中光雾山、诺水河的实景画面,让巴中山水随节目进入全球观众视野。此外,四川扬琴《蜀道》、四川清音《竹颂》等曲艺节目,以婉转唱腔搭配方言韵味,虽带地域特色,却通过情感共鸣突破语言壁垒——有国际友人在演出后表示,能从旋律和表演里,感受到巴山蜀水的灵动与厚重。
除舞台表演外,演出场地周边的文旅展示区与非遗展区也成为“巴中名片”的传播窗口。以现代化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需以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巴文化之夜专场演出通过“传统内核+现代载体”创新融合,让巴文化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成为可看、可感、可互动的鲜活符号。在舞台呈现上,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堪称一大亮点。古典舞《巴山夜雨》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背景中朦胧的巴山云雾随舞者动作流转,雨滴坠落的动态特效与舞蹈节奏完美契合,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意场景具象化,营造出沉浸式观演体验;歌舞《谷子黄了》则以动态LED屏还原巴人丰收场景,金色稻浪与农耕舞蹈相映成趣,既保留了巴人农耕文化的内核,又通过视觉冲击增强了节目感染力。在非遗展示层面,现代化表达同样贯穿始终。不少非遗传承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饰品设计相结合,便携美观的产品成为热门伴手礼,这种“静态展示+动态表演+互动体验”的现代化模式,让非遗从“陈列品”变成“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老传统”的“新表达”。
以产业化路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传播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动力。巴文化之夜专场文艺演出通过“文化展示-资源引流-产业转化”的闭环,将文化影响力直接转化为文旅消费力,为巴中经济发展搭建起“文化赋能产业”的桥梁。演出直接推动非遗资源“市场化变现”。非遗展区内,巴山剪纸、恩阳棕编等技艺均实现“现场展演+产品销售”无缝衔接。不仅让非遗传承人获得实际收益,更验证了“非遗+文创”的产业化可行性。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让巴中成功探索出“大型赛事+文化演出+产业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未来,巴中可依托此次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关注度,持续深化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通过这样的持续发力,巴中的文化资源将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文、图/巴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