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昭觉税务:税助彝绣焕新颜 匠心巧手绣新篇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正是这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彝家女子以灵巧的双手牵引彩线,一针一线绣出承载千年文化的图腾。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逐渐成长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昭觉县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聚焦彝绣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靠前服务、精准施策,持续推动税惠政策落地、优化服务举措、加强合规经营辅导,为彝绣注入了崭新的发展动能,让传统技艺在税惠春雨中绽放芳华。


合规经营,护航非遗企业行稳致远

绣针翻飞,丝线流转。直播间里,一件件纹样瑰丽的彝绣作品点亮屏幕,数十名绣娘正全神贯注地绣制订单产品,在她们周边的货架上,彝族服饰、手包、杯垫等商品琳琅满目——在这番热闹景象中,薇穆嘎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英敏,正与上门走访的税务干部细致交流近期的经营情况。

该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其前身为2021年认定的省级非遗扶贫工坊,依托彝绣技艺吸纳农村妇女灵活就业。2023年,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工坊正式注册为公司,开启“线下生产+线上直销”双轨运营,销售额30%来自直播渠道,却也面临着新业态下的税务合规挑战。


为帮助企业走稳合规经营路,昭觉县税务局专门组建“非遗管家服务团队”,以“网格化+预约制”开展上门服务,精准把握企业诉求,定制“一企一策”成长方案,系统梳理税惠政策并精准推送。针对企业在发票管理、收入确认等环节的风险点,税务人员现场走访并提供个性化税费辅导,筑牢企业合规运营基础。2025年以来,已通过座谈、视频通话辅导、走访宣讲等方式提供精准服务10次,解决涉税问题20余个。

“刚开始做直播时,税务干部就及时送来‘网络主播合规一堂课’,强调如实申报收入的重要性,还详细讲解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小微企业‘六税两费’优惠等政策,非常实用。”英敏感慨道,“我们从一个小工坊,发展成如今拥有476名绣娘和2名非遗传承人的团队,这一路离不开税务部门的陪伴与帮助。”

据统计,2024年,该公司享受各类税费减免3万余元,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为企业扩大生产、提升彝绣产品研发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企业不仅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彝绣产业链,还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村妇女和残疾绣娘增收致富。2024年,自有品牌“薇穆嘎扎”完成订单330万元,绣娘总收入达172万元,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春雨润苗,激活千年非遗指尖经济

在昭觉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彝族服饰与彝绣产品的个体商户。这些店铺或许规模有限,却是整个彝绣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每天清晨,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街渐渐苏醒,商户们推开店门,细心擦拭陈列绣品的玻璃柜,一缕晨光中,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税务干部们再一次带着政策走进店铺,开展一对一上门辅导。


作为彝绣产业的“毛细血管”,这些个体工商户既承载着千年彝绣的技艺传承,也敏锐回应着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然而,受限于政策理解不深、办税路途较远、涉税业务处理不够规范等现实痛点,也时常成为他们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为此,昭觉县税务局深入推进“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组织青年先锋队深入街头巷尾开展走访问需,根据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营收情况,梳理适配的税费优惠政策,现场辅导涉税业务操作、解答涉税疑问。同时,大力推广“全程网办”“远程协助”等智慧服务,有效破解个体户自助办税不熟练的困境,引导其规范申报、诚信纳税。

随着彝绣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涉税诉求也趋于多元,甚至伴随着税费争议。面对新情况,昭觉县税务局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广泛搜集响应纳税人需求,依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和“‘德古’税费矛盾争议调解室”,打造“反映-调解”分级处理模式,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征纳关系。

“原以为小店没有达到交税标准,就不用管申报这回事儿,差点让小疏忽酿成大麻烦。”依诺服饰的店主瓦布日洛回想此前的税费纠纷时说道,“在窗口反映疑问后,‘德古’调解员耐心地为我解释税收政策、普及税收征管法,让我认识到了未按时申报可能产生的税收违法风险,以后一定合规经营、及时申报。”


服务创新,打通办税“最后一公里”

好政策离不开好服务的托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昭觉县,五大社区扎根生长的彝绣工坊,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重要产业项目。但由于工坊普遍规模较小、财务力量薄弱,对税法了解不深、申报流程掌握不清等问题逐渐显现,涉税业务办理的不规范,一度成为制约这些小微工坊稳健成长的瓶颈。


为切实破解彝绣工坊的涉税难题,昭觉县税务局主动下沉服务,深入社区工坊,开展面对面精准辅导。从基础的税务登记要求、发票规范开具,到申报表填写和节点提醒,税务干部对照精心编制的《彝绣企业税费服务指南》逐项拆解,让晦涩的条文转化为清晰的操作指南。此外,税务部门还推出彝汉双语办税服务,为5个彝绣工坊聚集区配置专属联络员,定期上门提供开票、申报等辅导,助力形成合规经营、诚信纳税的良好营商环境。

得益于持续的政策赋能和精细服务,如今社区工坊的财务管理日益规范,涉税办理也更加顺畅。“自从税务部门来辅导后,我们对税收政策清楚多了,申报、开票也越来越熟练,账目清清楚楚,每个月收入都看得见!”沐恩邸社区彝绣手工作坊的‘银线绣娘’马海阿洛满脸笑容地说,“现在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姊妹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昭觉县,像马海阿洛这样用巧手“绣”出好日子的女性还有许多。“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这句朴实口溜,生动诠释了彝绣居家灵活就业带来的美好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县共有绣娘1729名,人均年增收约2500元。速度与技艺俱佳的绣娘约喜,不到两个月就通过彝绣挣得16200元。她们从家庭走向市场,用双手绣出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更绣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图景。

一针一线绣出文化瑰宝,一策一惠织就振兴蓝图。下一步,税务部门将持续聚焦非遗企业的诉求和期盼,在政策落实、合规引导、优化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彝绣产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全方位护航“指尖非遗”,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锦绣”致富路。(文、图/孔燕 谢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