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未尽,陇中药香迎风远扬。在这片被誉为“千年药乡”“天然药仓”的沃土上,8月24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定西市陇西县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一场中医药文化的聚光灯,更是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牵引着无数关注者的目光。
清晨的丝绸之路甘肃中医药博览园内,高朋满座、气氛庄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出席开幕式,并正式宣布大会开幕。本届博览会以“传承创新、开放共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意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底蕴,激发发展新动能,提升行业整体质量与影响力。
来自全国各地乃至韩国、泰国等国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外宾共计逾千人齐聚陇西,共同见证这一盛事的开启。
甘肃,素有中医药资源大省之称。全省现有中药材资源达3 626种,363种国家重点品种中,甘肃就占据276种,长期位列全国人工种植和产量第一阵营,是中药材绿色综合保障基地。
陇西更是优中之优,拥有包括黄芪、党参、当归在内的道地药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静态仓储能力达120万吨,年周转量达200万吨,年加工转化量达35万吨,展现出强大产供能。
与此同时,依靠独特的生态资源,陇西建成西部最大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库容量达16万份,保存特色种质418种、7 180份,成为中医药“芯片”守护的重要基地。
全省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逼近千亿元,初步形成“产—供—研—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圈。2024年,甘肃实际实施中医药招商引资项目257个,到位资金达193.2亿元,同比激增94.9%,显示出产业发展背后的强劲动力。
此次博览会期间,将安排专题论坛、展览展销、投资考察、大健康体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丰富活动,全方位展现甘肃中医药优势与发展成果。展品涵盖道地中药材、精制饮片、种植加工机械,乃至中医AI科技,呈现出中医药全产业链的融合与活力。
多重维度映射,既保拥传统道地品质,也推进现代科技赋能,更赋予中医药新的产业形态与社会价值。
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药博会六届相继举行,一脉相承“传承创新”,不断深化主题。历届大会或强调“合作共赢”,或关注“绿色道地高质量”,或探讨“呵护人类健康”,直至今天聚焦“高质量发展”,反映了中医药产业乃至甘肃经济结构演进的清晰轨迹。
尤其是在第五届市场化办会的基础上,大会运作方式日趋成熟,2024届共引入474家企业、39家医疗机构、36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项目117个、金额达203.4亿元;采购协议44个、金额45.3亿元,成效显著。这为今年进一步聚焦创新、引导产销对接、强化科技赋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展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厚重的药香。展柜中陈列的黄芪、党参色泽鲜润;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台现代化中药饮片加工机械,丝丝烟尘中藏着中医药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图景。交流中,一位本地种植户谈道:“这里不是简单卖药材,而是在卖品牌,是在参与‘千年药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实践。”这番话道出了中医药产业内生力量的真正觉醒。
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甘肃中医药产业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蝶变的关键节点。它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将深厚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新动能,将文化底蕴升华为经济价值,将区域使命迈向全国视野和国际舞台。
在这场药香扑鼻的盛会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药材,更是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交织的力量,是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交织的发展路径。中医药在这里不再是留守在文本与古籍中的“记忆”,而是一条条扎实的产业链、一场场生动的合作、一页页厚实的乡情。展望未来,这股源自“千年药乡”的力量,将继续以“传承创新、开放共享”为底色,绘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文、图/蒿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