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海拔3000米的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第二自来水厂建设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施工。项目负责人张涛指着现场醒目的廉洁承诺公示牌说:“项目启动,廉洁先行。签下承诺书就是立下责任状,让大家工作起来更加踏实。”
这份踏实,源自黑水县纪委监委创新实施的项目建设“三道锁”监督机制。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主责,深入开展“多彩黑水·清风行动”,聚焦项目建设全流程,构建起“开工前廉洁谈话+签订廉洁承诺书+动态跟踪问效”三位一体的监督闭环,为重大项目筑牢廉洁防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道“思想预防锁”。教育先行,筑牢“防火墙”项目启动,教育先行。县纪委监委将分层分类廉政谈话作为硬性要求,针对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项目,组织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关键岗位人员开展警示教育30余场。“听到这些典型案例,深受震撼。这样的警示教育非常及时、深刻。”一位参与过交通项目廉政谈话的施工方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剖析工程领域廉政风险点,提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二道“责任约束锁”。签订承诺,明确“责任状”廉政谈话后,一份内容明确的《工程建设廉洁承诺书》随即签订。承诺书严禁利益输送、商业贿赂等行为,对招标采购、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作出规范,要求各方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签字就是承诺,责任就必须扛起来。承诺书公示在项目部醒目位置,随时提醒大家严守纪律底线。”一位项目业主代表说。目前,全县已签订“项目合同+廉洁承诺”双书320余份,承诺书不仅纳入廉政档案,还在工地现场公示,成为项目参与各方的常态化警示。
第三道“动态监督锁”。全程跟踪,强化“监督网”承诺重在落实,监督保障执行。县纪委监委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项目一线,常态化滚动检查项目进展和廉洁承诺履行情况。通过查阅施工监理日志、财务凭证,随机访谈工人和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同时,推动发改、住建、交通等部门落实领导干部包联项目机制和“红黑榜”通报制度,通过公开评比促进效能提升。
“‘三道锁’机制实施以来,2024年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0%,项目建设领域违规违纪问题明显减少。”黑水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预防”到“约束”再到“监督”,黑水县“三道锁”机制环环相扣,有效破解了工程项目“前期教育虚化、中期监管弱化、后期追责软化”的难题。这一融合教育、约束、监督的创新实践,为黑水县重大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基层精准监督积累了有益经验。(文、图/黄仁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