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旧房拆除到口袋公园开放仅用数月,从“城中村”蝶变为“康养社区”,马尔康市以“马尔康速度”为引擎,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在川西北高原上绘就了一幅城市建设与人文传承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八月的高原古城马尔康,梭磨河畔灯火璀璨。新建成的嘉缘桥上游人如织,达尔玛公园里老人悠闲散步,俄尔雅村的藏式民宿迎来一拨拨游客。这座被称为“幸福锅庄城”的高原古城,正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突破空间局限,优化城市结构,提升生活品质,朝着“高原特色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规划引领:构建“一核三组团”空间新格局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明确了城市更新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方法。
作为阿坝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尔康市紧紧围绕“一城两区三地”战略布局,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全市总面积66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6.92平方公里,正按照“中心荟聚、双向拓展、组团联动”理念塑造城市空间。
据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马义春介绍,通过构建“一核三组团、一轴七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老城区片区作为行政、文化、经济和旅游服务中心,日瓦坝片区、卓克基片区、俄尔雅片区等七个城市功能片区各司其职,共同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
民生导向:城市更新跑出“马尔康速度”
位于马尔康市大郎足沟口的达尔玛街三角地带,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难以想象,这片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半年前还是挤着63户居民的危旧房区域,墙体开裂、管线老化、安全隐患突出。
马尔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介绍,政府迅速响应群众需求,仅用3天就完成了全部拆除工作。工作人员提前逐户上门,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一户一策”,5021万元征拆费用涵盖补偿、搬迁、过渡等全流程,确保群众满意。2025年5月项目启动改造,7月如期完工。改造地下管网1.6公里,恢复路面500平方米,同步新建4200平方米停车场(含84个车位、21个充电桩),增设公共卫生间与健身器材,让危旧房地块旧貌换新颜。
文化赋能:嘉绒特色融入城市肌理
新建成的嘉缘桥成为马尔康城市建设的亮点。这座全长42.97米的桥梁,投资709万元,于3月12日开工,仅用120天就完成了建设。桥名“嘉缘”取自“嘉绒圣地,缘聚康城”的深厚内涵,谐音“家园”,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桥梁设计融入锅庄舞的圆融曲线,在中部形成“舞池”空间,让民族文化在日常场景中活态传承。夜晚,桥梁化身“璀璨光带”,与梭磨河交相辉映,为市民提供“云端漫步”的独特体验。
配套建设的嘉缘广场,原为马尔康镇马江社区烧炭社,占地面积992.43平方米。通过城市更新,如今已成为开放共享的转角空间,融入吉祥图案等文化元素;下一步将引入咖啡体验、城市书屋等高品质商业与文化业态。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俄尔雅村的“蝶变”与“新生”
马尔康市俄尔雅村通过“嘉绒雅沁”项目,让昔日“城中村”蜕变为彰显嘉绒文化的“城中景”,既实现了空间更新,又蹚出了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38间试点民宿坚持“修旧如旧、旧物利用”,藏绣非遗靠枕、恐龙遗址元素台灯、藏鼓造型吊灯等设计,让民宿成为嘉绒文化的活态载体;部分庭院设共享菜地,供游客体验农耕。收益模式上,采用“村集体+运营企业+农户”混改模式:企业占股51%,村集体占股49%,村民以闲置房屋、劳动力等轻资产入股,享受“经营分红+岗位工资+政策补贴”三重收益。预计2025年下半年营业额达75万元,2026年超150万元,届时村集体增收22万元,户均增收0.3万元,还将解决30余人本地就业,未来创造80个岗位。
依托平均海拔2615米的地理优势、90%占比的藏式特色建筑,以及唐卡、藏织等8名非遗传承人资源,俄尔雅村进一步整合2.4万亩林地、0.8万亩草地及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川西藏式温泉康养枢纽”为目标,规划打造“农业+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区。通过线路整治、庭院经济升级、民宿集群建设三大工程,重点发展藏家乐、非遗体验、研学团建等业态。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额突破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以上,带动69户311人年均增收1.6万元以上,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发展愿景:高原明珠迈向新时代
马尔康市始终坚持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导向和第一信号,用脚步丈量街巷、用真心倾听民意,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以不懈的“辛苦指数”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达尔玛街三角地带的华丽转身,到嘉缘桥的文化地标建设,再到俄尔雅村的乡村振兴实践,马尔康市正以一个个具体项目,诠释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这座高原上的城市,正向着更加宜居、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进,必将成为川西北高原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文/张振 图/马尔康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