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四川乐至:“农文旅”融合绘新卷,乡村振兴“镇”在行动

8月29日,“乡村全面振兴·镇在行动”乐至县高寺镇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清水村村委会举行。这场图文直播的发布会,不仅晒出了高寺镇乡村振兴的“成绩单”,更勾勒出这座川渝腹地小镇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书写乡村蝶变的生动图景。

人文交通打底,筑牢振兴“硬基底”

“环山钟磬鸣”的人文底蕴,叠加融入成渝经济带的区位优势,让高寺镇在乡村振兴赛道上率先起跑。全镇110平方公里土地上,5.8万户籍人口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先后斩获“全国文明镇村”“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等荣誉。

从优化镇域环境到完善基础设施,高寺镇以“宜居”为钥,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如今的高寺,不仅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成为川渝游客向往的“微度假”目的地。

农旅融合破局,打造富民“新标杆”

在清水村,“秋千王国”的300余种特色秋千随风摆动,70余项陆地游乐设施吸引着游客驻足。这个由1.5亿元社会资本打造的农旅项目,是高寺镇“农为基、旅为桥”的典型实践。自运营以来,这里累计吸引游客超46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达2600余万元,更激活了周边民宿、农特产品销售。

“我们靠‘四共’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从8.4万元到近140万元的跨越。”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李堂春的话掷地有声。资本共引建项目、资源共享促双赢、项目共营聚合力、利益共沾惠乡亲,“四共”模式让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分产业红利,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全村400多人实现本地就业,人均增收超2.4万元,曾经的“穷旮旯”变成了如今的“香饽饽”。

产业提质赋能,激活致富“新引擎”

走进高寺镇2000余亩标准化桑园,白僵蚕产业正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故事。作为全国首个僵蚕规范养殖示范地,这里依托“中国桑都”的产业基础,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溯源平台,实现白僵蚕全链条可追溯。如今,高寺镇白僵蚕年产量200吨、年产值4000万元,稳居全省第一,“乐至白僵蚕”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而在金光村,“农业共营制”则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30户农户入股335亩土地,实现“玉豆+小麦/油菜”轮作与全链条机械化。2024年,合作社收获粮食超20万斤,经营收入50.33万元,入股成员每亩分红560元,为丘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寺方案”。

锚定新方向,绘就振兴新图景

“未来,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深化农文旅融合。”高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仕罡介绍,该镇将持续夯实特色农业基础,加快建设高端设施大棚,培育农业新业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村容村貌“软环境”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丰富旅游服务供给,串联30余处景点形成精品环线,让游客享受“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

春赏桑园叠翠,夏摘葡萄清甜。如今的高寺镇,正以秋千为媒、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川渝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新答卷。(文、图/临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