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四川阿坝茂县凤仪镇南庄村,漫山遍野的青脆李压弯枝头。树下,果农正在采摘、分拣。忙碌中,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宗渠村的现代化示范基地内,矮化密植的“瑞香红”苹果苗长势旺盛,勾勒出未来丰产的图景。近年来,茂县以“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根基,以“五个一”行动为引擎,推动水果产业全链条升级,让“茂县味道”香飘全国、走向世界,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的新路径。
生态筑基,天生“丽”质打好差异牌
茂县水果的“甜”,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底牌”。县城海拔1580米、年均气温11.0℃、年均日照1549.4小时——这组“黄金数据”,意味着果实能积累充足糖分、免受高温灼害、减少病虫害发生,铸就了茂县水果“饱满甘甜”的独特品质。
守护这份天赋,茂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年产量超16万吨,产值突破6.2亿元;其中,拳头产品“茂县李”种植面积8.6万亩,是县域农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实践中,茂县将绿色理念贯穿产业全程:500亩苹果示范基地大规模施用有机肥,着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农药用量较传统种植减少30%。如今,茂县水果抽检合格率连续3年超98%,“茂汶苹果”“茂县李”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生态底色”正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底气”。
科技赋能,精准管理破解“靠天吃饭”
“以前种李子,最怕成熟期下雨,裂果率能到30%,一年辛苦全白费。”凤仪镇南庄村种李大户付德志回忆起过去,仍心有余悸。“现在有专家指导,搭了避雨棚,还推广绿色防控,裂果率降到5%以下,果子品质上去了,价格翻了一番还多。”
这样的转变,源于茂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团队常驻茂县,他说:“我们不只是带来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技术力量。通过‘百姓点单,专家答卷’模式,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让果农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解决方案。”
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马开明,扎根果园二十多年,见证了科技给当地水果产业带来的巨变。“我们推广的避雨栽培、精准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都从果农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比如避雨棚,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一亩地政府补贴50%,果农只需承担一半成本,当年就能收回投入还有盈余。”
四川农业大学王永清教授说过:“针对茂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们研发了一套适合高原果园的绿色防控体系,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更关键的是提升了果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五个一”行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为推动产业系统性升级,茂县创新推出“五个一”行动,形成环环相扣的发展合力:
建好一个示范基地:500亩现代苹果基地集成坡改梯、矮化密植等技术,预计2026年年产量可达300万斤,带动150人就业。
成立一个产业协会:“茂汶苹果”协会吸纳278家经营主体,推行“六统一分”模式(统一技术、农资、植保、肥水、分级、品牌,分户种植),2024年带动会员户均增收2万元。
组建一个专家工作站:引入高校顶尖专家团队,为产业提供常态化、本土化技术支撑。
制定一套技术规程: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清晰指引,保障果品品质稳定统一。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九顶山农牧等省州级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联动大型商超与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品牌出海,“茂县味道”溢价增值销路宽
品质的提升,让茂县水果不仅稳稳供应成渝地区“果盘子”,更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入场券”。2025年,茂县红脆李、青脆李等品种通过出口检验检疫,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资格,生态果品成功迈出国门。
在国内国际各大展会舞台上,“茂县味道”同样亮眼:“瑞雪”“瑞香红”苹果荣获中国好苹果博览会金奖,“茂县李”更是绿色食品博览会上的“夺金常客”。依托“净土阿坝”区域公用品牌,茂县水果实现“优质优价”,售价较普通产品溢价50%以上,仅“茂县李”单项年产值就达4.5亿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未来,茂县将持续聚焦精深加工、品牌溢价等产业短板,计划培育1-2家冷链仓储与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绿色、有机认证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动一颗颗“小李子”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文/张振 图/茂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