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祭英魂不朽!“吴鸣和叔公,我来看您了”

8月27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追思缅怀。

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工作的吴鸣和烈士后人吴嘀,凭借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军视网”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及通江县“红色血脉——为烈士寻亲”活动,在吴鸣和烈士牺牲的90余年后,终于找到其安葬之地。

“从小我便听闻叔公吴鸣和的英勇事迹,虽知其牺牲于万源保卫战,却不知其安葬之处。”吴嘀说,“此次发现消息,立即动身前来祭拜。”

吴鸣和烈士(又名吴鸣鹤、兰生),1890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是“延安五老”之一、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的侄子,年少时他胸怀大志,先后在成都新学、四川讲武堂求学,曾任“熊克武”部连长、营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肩负党中央的重托,与吴玉章、刘伯承远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事学院和苏联高等炮兵学校深造。1930年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工作,又随红四方面军入川。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十一师参谋主任,参与指挥过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片巴山蜀水间,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探寻光明之路。1933年,在战斗中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43岁,因革命与妻子聚少离多而无子嗣。

左起:吴玉章、吴建中、吴鸣和(吴嘀叔公)(图片吴嘀提供)

在陵园核心墓区,吴鸣和烈士之墓庄严肃穆。墓碑上镌刻着:吴鸣和烈士,四川荣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赴苏联学习,历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四军十一师参谋主任,1933年在四川通江县牺牲。

吴嘀肃立于墓碑前,深情呼唤:“吴鸣和叔公,您的侄孙吴嘀来看望您了。”默哀、三鞠躬后,他代表全家敬献鲜花。随后,吴嘀拿出在路上写就的祭文,与叔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一段对话,将思绪带回那段为了革命理想铮铮铁骨、挽救民族危难的峥嵘岁月,表达内心的崇敬之情,并汇报了今日中国之盛世新貌。

“今日中国,已如你所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强。你长眠的通江也已旧貌换新颜。”吴嘀在祭文中写道:“你和战友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名字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烙印在我们心间。”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始建于1934年,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近年来,通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烈士褒扬纪念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和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的优势,深化史料挖掘与数据分析,拓展寻亲渠道,系统推进“为烈士寻亲”工作。去年以来,已累计为17名烈士成功寻找到亲属。

“这些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长眠于此。为烈士寻亲,让烈士魂归故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通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让烈士英灵安息,让烈士精神永存!”(文、图/胡鹏 李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