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四川凉山:合规经营守匠心 税力赋能续传承

合规经营、依法纳税是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为助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凉山州税务部门将引导和促进非遗行业纳税人合规经营、依法纳税作为服务重点,通过走访宣传、风险提示、精准辅导等一系列举措,助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有效防控涉税风险、充分享受税费支持政策,为非遗产业传承与创新保驾护航,为本土非遗文化繁荣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丝线绣出传承路,规范管理织就未来

六月,索玛花开遍山野,空气中花香淡淡。在这个绚烂的季节,彝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多了一份殊荣——当选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她回忆起五十年前坐在外婆身旁第一次拿起绣针时的场景:“阿嬷,这个花纹真好看”“这是索玛花,彝族的幸福之花”……十岁那年,阿西巫之莫抽下第一根丝线,在粗布上学绣直线。如今,她创办的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四川首家刺绣合作社,累计培训绣娘6200余人,带动上千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三年创收超2500万元。

走进绣坊,绣娘们正埋首案前,指尖在绣架上翻飞起舞,五彩丝线于墨色底布上游走穿梭,渐渐勾勒出蕴藏彝族文化的瑰丽纹样:婴儿背带上的日月纹,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羊角纹寄托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景;山河纹象征人生如山河般壮阔绵延、一生顺遂;太阳纹则寓意生活热情洋溢、族群团结一心。

“从未想过,我们的彝绣能够走向北京,甚至登上巴黎的舞台。”阿西巫之莫手捧刚完工的索玛花绣片,眼中闪烁着光彩。2023年,她与国际奢侈品牌合作设计的彝绣手袋在北京正式亮相。

然而,彝绣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经营管理的新挑战。“初创时期,合作社的办税工作由绣娘兼任。她们平日专注手工技艺,但随着规模扩大,政策更新快、业务操作不够规范,让她们兼顾报税愈发吃力。”合作社新任专职会计阿布木基坦言。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甘洛县税务局主动上门,开展分级分类涉税培训,不仅为合作社会计详细讲解财税知识和电子税务局操作,还针对有意创业的绣娘提供个体工商户税务申报辅导和政策答疑。税务部门还制作了《彝绣税收政策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网上办税、发票开具等全流程操作。阿西巫之莫感慨:“税务干部来得勤、教得细。如今我们有了专业会计,财务更规范,产品创新也能更加专注。规范的经营管理,让我们的彝绣之路走得更稳、更有信心。”

古法发酵豆乳香,合规经营守百年味

越西豆腐乳,精选本地优质黄豆再配以清冽山泉,历经磨浆、点卤、压制后,便进入了其灵魂所在——自然发酵。在特制木桶或陶缸中,豆腐与培育菌种深度融合,匠人每日手工翻坯,再加入秘制红油、辣椒、花椒等天然香料,最后入陶坛密封窖藏。短则数月,长则三年,时光沉淀出每一块豆腐乳特有的咸鲜与醇厚。

多年来,余大嫂食品有限公司始终秉持纯手工古法酿造工艺,2023年被正式认定为非遗工坊,持续以传统技艺守护越西乡味。“豆腐乳制作得慢工出细活,从材料购买到豆腐乳的成型都要严格把关,细微的温度差异都会造成口感的不同,因此我们格外重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以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越西余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贺建蓉介绍道。

随着非遗工坊的认定和规模扩大,合规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课题。为此,越西县税务局主动开展定期上门辅导,帮助企业规范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明确开具条件与对象,并提醒业务真实性与凭证保管的重要性,助力企业稳步合规发展。

“税务干部提醒我们,规范取得进货发票是享受税收优惠的基础。我们逐渐意识到,合规不仅是守法,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贺建蓉说,目前,公司已逐步建立完善的原材料溯源与成本核算机制,确保每一笔进货、销售业务都有据可依、有账可查,持续擦亮“重质量、讲诚信”的金字招牌。2024年,该公司豆腐乳销售额达90万元,累计享受税费减免及退税2.42万元。

漆器生辉映千年,税助匠心合规前行

凉山喜德,作为彝族漆器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漆器之乡”美誉。这里保留了最完整的漆器制作技艺与产业链,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从古代木质生活用具,到以红、黄、黑三色和图腾纹样为标志的彩绘漆器,这项技艺凝聚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智慧与民族记忆,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片漆艺传承的热土上,吉伍家族漆器第十七代传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吉伍五呷,创办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他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的创新路径,持续推动漆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聚焦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涉税需求,喜德县税务局“格西”税收宣传队多次深入工坊,结合漆器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辅导企业规范研发支出核算、区分产品类型适用税收政策,制定税收风险提示清单,帮助企业规避采购、研发、销售环节涉税风险。

“税务部门耐心辅导我们成本分摊、发票管理和纳税申报,不仅帮助我们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更整体提升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为我们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吉伍五呷表示。在税务部门的精准辅导下,当地许多非遗传承人得以更专注于技艺的创新与传承,并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模式,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市场,让古老漆器焕发新生机。

税收赋能,非遗生辉。下一步,凉山税务部门将继续深耕民族文化热土,围绕非遗产业特点和需求,深化“政策+服务”精准对接,通过常态化宣传辅导、远程涉税答疑等方式,帮助非遗主体防范税务风险、提升管理能力,持续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注入稳健而持久的“税动力”。(文、图/洪安然  谢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