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巴蜀文化聚金牛!2025四川文旅创新博览交易会四大主题展亮点纷呈

金秋9月,金牛宾馆这座素有“四川国宾馆”美誉的园林别墅式宾馆,在和煦的阳光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与活力。参天的银杏树下,游客们穿梭于1957年建馆以来就矗立于此的苏式建筑群中,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长河,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这座曾经略显神秘的国宾馆,正以一场盛大的文旅创新博览交易会,向公众揭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神秘面纱,开启巴蜀文化的新篇章。

2025年9月,首届四川文旅创新博览交易会在金牛宾馆璀璨启幕,四大主题展览同时亮相,如同四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艺术、非遗、美食到历史,全方位、多维度呈现四川文旅的创新与活力。据悉,本次盛会以"文旅+百业"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交流平台与展会品牌。


在西苑厅,120幅省内书画名家作品与60幅馆藏精品静静陈列,诉说着巴蜀文化的精髓,每一幅作品都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巴蜀大地的山川风物、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川统一战线同心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孙成站在吴长江的熊猫画作前,向观众讲解着作品的独特价值:“这幅作品市场估值约50万到60万元,在四川书画艺术领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展现了四川书画艺术的精湛水准。”展厅内,观众们在陈曼蓉的工笔画前驻足,芙蓉花与牡丹花在绢帛上绽放,细腻的笔触让人难以相信这位画家已经坚持创作近60年。

    “非遗不是化石,而是活的艺术。”天府楼的非遗展区,正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蜀绣传承人指尖飞舞,细如发丝的绣线渐渐化作栩栩如生的熊猫图案;竹编艺人手法娴熟,将普通的竹片编织成时尚的手提包。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在尝试将传统蜀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展台上陈列的丝巾和胸针,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这种创新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驻足询问。

       美食展区飘来的麻辣鲜香,成为最天然的“导览员”。金牛宾馆行政总厨曹亚欧穿梭在各展位间,耐心地向游客讲解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我们的食材和厨师都具有地域IP标识,确保游客品尝到最地道的川味。”每天的非遗技艺表演成为最吸睛的环节。大刀金丝面的表演者手持两斤重的大刀,面丝细可穿针;李庄白肉的师傅片肉如飞,肉片薄可透光。游客们一边品尝着地道的川味小吃,一边欣赏着难得一见的厨艺绝活,舌尖上的巴蜀文化变得具体而生动。


       金牛宾馆历史文化展则用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讲述了这座国宾馆68年来的故事。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展览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四川省人民政府金牛宾馆讲解员李钇伶介绍说,展览分为序厅和三个展厅,序厅重点展示了金牛宾馆从古蜀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传承,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接待事件等丰富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重点陈列了毛主席在成都平原工作生活的23天细节,尤其是毛主席在金牛宾馆下榻期间始终秉持的节约精神,展现了老一辈领导人大公无私、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伟人风范。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了金牛宾馆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了对四川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现场观众表示,“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展览不仅展示历史,更在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这场博览会代表着四川文旅融合的一次创新实验。金牛宾馆试图打破“国宾馆”的神秘印象,向公众展示其文化内涵。同时,这也是传统文旅行业寻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元素叠加,而是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的内在关联,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的有机结合,让文化为旅游赋能,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展会策划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为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一位年轻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国宾馆不只是庄严肃穆的地方,还可以如此亲切动人。”或许,这正是文旅融合的真谛----让文化走出深闺,让旅游更有深度,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彼此的升华。(文、图/靳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