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育人乃教育之魂。当“就业”与“育人”这两个关键词在时代语境下深度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一个国家对人才战略的深刻布局。在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就业导向反哺育人过程,构建“需求牵引—能力塑造—价值实现”的生态闭环,已成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就业育人: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共生”的范式转型
传统就业指导往往陷入“简历优化—面试技巧—岗位匹配”的工具化陷阱,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就业产品”,忽视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诉求。而新时代就业育人强调“以就业为镜,照见育人本质”,通过产业需求倒逼教育内容革新,将职业能力塑造与人格发展、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测绘优质企业共建“北斗工匠班”,学生需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完成项目制学习。这一过程中,技术难题的攻克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更在团队协作、压力管理中培养了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当企业反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出预期”时,实质上印证了就业育人的核心逻辑:职业能力不是孤立的技术堆砌,而是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动态平衡。
这种转型要求高校打破“象牙塔”与“产业界”的物理边界,建立“需求感知—课程迭代—效果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发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岗位需求激增,随即调整专业方向,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这种“以终为始”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就业育人的三重维度:能力、价值与生态
1.能力维度:构建“硬技能+软实力”的双螺旋结构
在人工智能冲击传统岗位的背景下,单纯的技术训练已难以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业育人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跨学科素养+职业通用能力”的三维能力模型。例如,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铁路产教融合测绘地理信息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实际场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施工能力和测绘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2.价值维度:从“就业率”到“职业幸福感”的跃迁
就业质量不应仅用薪资、岗位层级等量化指标衡量,更需关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长期发展潜力。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乡村振兴”计划,通过乡村振兴扶持、名师工作室等实践,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教育均衡战略相结合。调查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教师职业稳定性比对照组高37%,且在教学创新奖项获取上表现突出。这启示我们:当职业价值与个人使命同频共振时,就业育人便实现了从“生存保障”到“生命意义”的升华。
3.生态维度: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就业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形成合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源于法律保障下的企业深度参与:企业不仅提供实习岗位,更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考核评价。我国可借鉴此类经验,通过税收优惠、资质认证等政策工具,激励企业从“用人主体”转变为“育人主体”。例如,包头市绘宇测绘有限责任公司与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学生需完成企业真实课题方可毕业,这种“沉浸式”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就业适配率达92%。
挑战与破局:构建就业育人的长效机制
尽管就业育人理念已获广泛认同,但其落地仍面临三重挑战:
其一,认知偏差:部分高校仍将就业视为“学生事务”,而非“教育核心环节”,导致育人资源投入不足;
其二,机制壁垒:产教融合中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企业参与育人的成本收益失衡;
其三,评价滞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仍以论文、课题为导向,对就业育人成效的量化评估缺乏科学工具。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政策引领:将就业育人纳入高校考核指标,对产教融合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就业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实现育人效果的精准诊断;
-文化浸润:通过校友网络、行业导师制等载体,营造“职业即人生”的育人文化,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需求。
未来展望:就业育人引领教育革命
当5G、AI、区块链等技术重塑就业形态,未来的就业育人将呈现两大趋势:
一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职业能力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高校需从“一次性教育”转向“持续能力供给”,通过微证书、在线课程等灵活形式支持劳动者终身成长;
二是“人机协同”能力的培养:在机器替代重复性工作的背景下,育人重点需转向创造力、情感智能等人类核心优势。例如,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设“AI辅助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利用技术工具拓展艺术边界的能力。
就业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应对变化、能创造价值、能引领未来”的时代新人。当每一份职业选择都成为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契合,当每一次能力提升都指向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便真正实现了教育对人的解放——这或许就是就业育人最深邃的意义所在。
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就业育人已超越教育范畴,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支点。它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重构育人生态,以更创新的思维破解供需矛盾,最终让每个青年都能在职业发展中找到生命的光亮,让每份劳动都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正是就业育人赋予这个时代的最美答卷。(李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