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其湿地公园建设已成为城市更新中水生态安全保障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兰州通过系统性修复与新建银滩湿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滩尖子湿地公园等系列生态工程,构建起“人工—自然耦合”的水生态缓冲系统,在水质净化、防洪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兰州湿地公园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与土壤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为黄河干支流构建了天然的水质净化屏障,有效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污染压力。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湿地净化后的再生水排入黄河后,可使周边水域污染物含量同比下降15%-20%,为黄河兰州段持续保持Ⅱ类水质提供了重要支撑。
针对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和城市内涝治理问题,湿地公园的建设通过滞洪、蓄水等功能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提供了弹性缓冲空间。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利用黄河支流万川河的自然河道形态,建设了一个总面积17000英亩的蓄水湿地。银滩湿地公园通过“深水—浅水—沼泽”的阶梯式地形设计,构建了一个三维雨水储存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应对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兰州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过5年的生态修复,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监测了76种鸟类,公园特别开辟的野生动物救助区已救助70多只受伤的鸟类,并成功繁育了灰雁等30多种濒危物种。在水生生物保护领域,银滩湿地公园借助恢复黄河旧河道以及修筑鱼窝式护岸的举措,为当地鱼类营造了适宜的产卵繁殖场所。监测结果表明,该区域已发现黄河裂腹鱼、兰州鲶鱼等珍稀鱼类的活动踪迹,且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相较于恢复前提升了68%。
同时,兰州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认知水生态、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平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设立鸟类观察站、生态教室等科普场所,开展“湿地课堂”等体验活动。园区管理部门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构建了20个生态监测点,定期向公众发布湿地生态状况报告,使公众能够通过参与监测、植树等活动,切实体悟湿地的生态价值,成为兰州培育生态文化、推动公众参与的重要载体。
尽管兰州湿地公园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兰州市还可从三个维度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构建湿地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将再生水的合理利用与湿地补水有机结合,以保障秦王川、银滩等重点湿地的生态水位保持稳定;其二,健全“天、地、气”一体化监测网络,增添生物多样性、土壤含水量等监测指标,达成对湿地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其三,强化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把控周边区域的开发强度。未来,伴随西沙黄河大桥至七里河黄河大桥湿地修复工程的推进,兰州市将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在维护城市水生态安全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兰州范例”。 (王曼榕)